连词“但是”的语用分析

时间:2022-08-14 02:30:20

连词“但是”的语用分析

摘 要:“但是”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以往的考察通常认为“但是”是表示转折的词,而对其语用分析较少。在一般语序下的“但是”句中,“但是”后面的部分是对它前面既定事实的逆转和否定。多跟前面的分句形成对比,或者对前面分句的“因”进行否定和克服,从而造成前后两个分句具有“原因―反式结果”的关系。

关键词:但是;事实;否定性;对比;原因―反式结果

一、引言

出现“但是”的句子受该词的语义作用制约而具有内在统一性,我们为了研究之便而统称为“但是”句,包括具有“但”、“但是”乃至“可是”等转折连词的句子。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的虚词,例如“和、跟、及、或者、而、而且、但是、虽然、既然、即使”等[1]。在复句中,连词表明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例如“虽然……但是……”表示让步―转折关系,还有表示假设让步―转折关系等的连词。这种分析方法对于复句的分类和初步认识分句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意义,但是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分句的内在逻辑语义。其实,各种转折关系的不同还是由于使用连词的差异。以往的考察注重连词的标记性而对其语用研究不多,有时因为不能把握不同复句内在语义的核心差异而导致误用。

二、“但是”的语义类型

1.“但是”句的分类

先看一些使用“但”的例子:

(1)那时候苦虽苦,但是挣钱的感觉可好了。

(2)名气不大但是比一些比较出名的大学要求都要严格。

(3)这东西虽然罕见,但是不值得待见。

(4)我在您那里治疗好了,但是现在复发了。

(5)虽然寒风凛冽,但挡不住我们的学术热情。

(6)对于一些尘封的历史,总有很多人想方设法发掘其真相,但经历过的人往往选择回避和遗忘。

(7)小屋静静的,但是很温暖。

(8)如果你来我也不说什么了,但你没来啊。

对以上句子的语义初步归类,有以下情况(“但”前面的分句或者分句群以p表示,后面的分句或者分句群以q表示,p与q在同一层面上,下文同):

(一)q是p语义上的逆转和否定:(4)(7)

本文所指的否定不是否认事实,而是在逻辑语义上q否认或者部分否认了p的影响,形成逆转。例如(4),“现在复发”是对“治疗好”的否定,“复发”具有消极意义,弱化了“治疗好”的积极意义,使“治好”在语义上大打折扣。再如(7),由于“静静的”可以从逻辑上推衍出“清凉”,q用“温暖”否定了这种作用。

(二)q跟p形成显著对比:(2)(6)

例如(2),“名气不大”跟“要求很严格”形成对比。再如(6),经历者和其他人的行为形成对比。这些对比往往包含逆转和否定,比如“要求很严格”逆转了“名气不大”的推衍趋势,并否定了其“消极”影响。单纯的对比是很少的,而且不倾向于用“但是”。

(三)q跟p构成“原因―反式结果”关系:(1)(3)(5)

把p作为原因,-q作为结果,可以构成一组因果关系。例如(3),可以说成“因为这东西罕见,所以值得认真对待”。由于使用“但是”,q代替了-q,于是p与q就构成了“原因―反式结果”关系。

三种情况不总是截然分明的。(一)类中也有对比较为明显的,如(4)。(二)类的对比也往往是逆转和否定,如(2)中,“心却很近”是对“距离遥远”作用的否定。由“远”及“近”,不但对比显著,也形成一个大的逆转。(三)类从总体上看也属于逆转和否定,只不过是对“原因”进行逆转否定罢了。其中有些也可以看出对比,例如(1)中“苦”和“感觉可好”的对比,(5)中“凛冽”和“热情”的对比。

2.“但是”句的使用的条件

由“虽然……但是……”常常连用可知,“但是”用于事实性让步句中,其前面的分句首先是已然的事实。在没有“虽然”作为让步词的情况下,否定性和逆转性减弱,但也是基于一个既定的事实。上文所列的15个例子都是符合这一规则的。(8)比较特殊,p用了“如果”,看似一个假设句,其实是一个紧缩复句,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跟“但”后面的分句在同一句子层面。

三、“但是”的特殊用法

1.“但是”的误用

上文已经说过,“但是”用于既定的事实,一般不用于虚拟和假设。假设复句往往只用副词连接前后分句,连词和副词成套使用,结构较为紧密,再者没有转折意味,所以一般不会误用转折连词“但是”。需要讨论的是通常被认为同属于转折复句的虚拟性让步句――以“即使”作让步词。下文称之为“即时”句。是否可用“但是”加强“即使”句的转折意味呢?我们认为一般的“即使”假言句是不宜使用“但是”的,这由两类句式内部逻辑语义的差异决定。请看例子:

(9)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完成这个任务。

反例:即使困难再大,但是我们也要完成这个任务。

(9)是典型的“即使”假言句,虽然可以看作转折句,但q作为结果是坚定不移的,p只是以让步手法强调结果的不移性。从中可以看出“也”、“还是”是这类复句的核心词,紧缩后也要保留。同理,“但是”句中的“但”通常也是不能去掉的,否则表意突兀,失去转折意味,甚至变为单句而使语义转变。试把“这东西虽然罕见,但是不值得待见”变为“这东西罕见,不值得待见”,把“小屋静静的,但是很温暖”变为“小屋静静的,很温暖”。结果一个难以成立,一个语义大变。可见“但是”句中“但”具有核心地位,不宜去掉。“虽然”反而可以去掉,可见它也不如“但”的位置重要。

从分析不同复句核心词的角度可以说明“但是”句和“即使”句的差别,以及“但”不能用在普通的“即使”假言句中的语言事实。此外,也可以用上文总结的“但是”句语义分类来验证。以(9)为例,这是一个假言句,p既然是假言性的,事实就只能是“困难再大”的对立面,即“困难不大”或者“困难不再大”,然而“要完成这个任务”跟这些事实既没有否定和逆转,也无法构成“原因―反式结果”关系,所以反例中的“但是”属误用。

2.“即使”句中“但是”的特殊用法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2]。”王忠良和邢福义两位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客观。王忠良先生(1993)探讨了“即使……但是”复句的逻辑,列出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此类复句,并指出它承载的语义一般是:某种情况即使存在或不存在,另一种情况总是存在的。也即q不受p的制约,q为语义重心所在。表达了一种复合判断所能传达的内容[3]。邢福义先生(2001)则认为将“即使……也……”说成“即使……但……”是特定的语用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但、却”之类的使用,使分句与分句之间隐含的转折性凸现出来;二是在分句较多,结构较为复杂时,加上“但、却”之类,不仅可以突出强调转折性,而且可以划清转折的界点,从而增强句法组织的明晰[4]。

王忠良先生的论述完全正确,但过于概括。应该说,q不受p的制约既然也是普通“即使”假言句的特点,就不能反映出“但是”在此类复句中的特殊作用。邢福义先生强调“但是”凸显转折和划分界限的作用,而没有指出其使用限制。笔者认为,“即使”句使用“但是”有很大限制,所以使用情况并不普遍,属于特殊用法。如下例:

(10)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鲁迅《“友邦惊诧”论》)

(11)我们想在“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两个口号之下,很好地把它结合起来,即使有时对于古汉语的方面讲得比较多些,但是决不是复古主义者,我想这一点大家也自会看得到的。(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下册)

(12)即使这种词和语在目前还是少数人说的,但是应该作为典型来描写。(王力《论汉语标准语》)

(13)即使看到的问题,还不够成熟,但提出供大家参考或讨论,那还是可以的。(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下册)

(14)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以上4例选自参考文献[3]和[4],谨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分析例句(10)-(14),首先发现(11)和(14)显然是“即使”实言句,也即复句中的p是一个既定事实。以(14)为例,“风雪迷茫的黑夜”和“谁也看不清谁”是自然的事实,用“即使”只是语用需要。本文暂不讨论“即使”和“虽然”在语用上的差异,但在这些实言句中,将“即使”换成“虽然”也是合乎逻辑的。这跟上文总结的“但是”等转折连词适用的条件相符,因此可以使用。至于(12),没有上下文语境印证“这种词和语目前还是少数人说的”为实。我们假设它是虚拟而非事实,那么p的语义就变成“这种词和语在目前已经不是少数人说的”,p与q变成完全的顺承关系。既然没有转折,为什么用“但是”呢?可见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这种词和语目前还是少数人说的”并不是虚言性的,只有这样才能说得过去。

例句(10)、(13)是虚拟性让步句,但不算假言句。邢福义先生(1985)指出:“即使”实言句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明晰性。如果脱离特定语境,孤零零地说“即使p,也q”,往往会被认为是假言的,或者是真假不定的[5]。这三个句子正是如此,本身是真假不定的,换句话说,句中的p可能或者可以是一个事实。试以(13)为例,如果当成既定事实,那么将“即使”换成“但是”并无不可。更好的句义解释是:看到的问题可能还不成熟,但提出供大家参考或讨论,那还是可以的。句子中蕴含可能性的条件是:其一,虚拟性让步句本身的p具有事实基础,有成为既定事实的潜质。其次,有起关键作用的是转折词“但”。正是“但”后面的成分的逆转和否定作用使虚拟转化为现实可能,并产生一个结果。这个过程说明“但”起到条件和桥梁的作用。至于例句(10),其实是一个缺省的表达,把“但是”后面的话省去了。完整表示如下:所举的罪状不是真的;(承认)是真的,但是别的“友邦”都有的罪状,所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10)中后两个分句与前面的分句没有直接关系。

四、结语

分析“但是”类连词前后分句的语义变化,得出以下结论:在一般的“但是”句中,前后分句间存在三种关系:逆转否定、相反对比和“原因―反式结果”。逆转否定是基础和全局性的关系,相反对比和“原因―反式结果”是重要的前后语义结构。“但是”类连词的语用除了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外,还对转折之前的部分具有很强的约束性,要求其必须确立一个事实,再以该事实为基点转折,否则句子难以成立。一般的“即使”句常表示结果不移性,一般语气较强,属于以退为进的语义结构。这种复句并不强调转折,也没有转折所需要的基点,所以不适用“但是”。特殊的“即使”句语气略委婉,当“即使”引导的成分在语境中可以理解为事实而非虚拟,或者指向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基点时,则可以用“但是”,并且往往后缀其他成分表示转折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重排本)[M].商务印书馆.2006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99

[3] 王忠良.“即使……但是”复句逻辑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2期

[4] 邢福义.表达正误与三性原则[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期

[5]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C].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85.08月

上一篇:高职学生手机英语学习探究 下一篇:在正乙祠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