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四胡:科尔沁草原上悠扬的琴声

时间:2022-08-19 12:03:16

蒙古四胡:科尔沁草原上悠扬的琴声

蒙古族四胡在蒙古语中被称为“侯勒”、“胡兀尔”或是“胡尔”,早在元代就出现于科尔沁草原,并广为流传,是蒙古族历史上古老并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乐器之一,主要用来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与好来宝进行伴奏。这种四弦乐器,形制独特,音色深沉浑厚,富有草原韵味。据考证,蒙古四胡广泛用于演奏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军乐,曾一度风靡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科尔沁部蒙古族人口集中地区。

在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四胡的传承地科尔沁草原上,有很多蒙古四胡的传奇故事和传承人。围绕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民族乐器有着太多太多缠绵悱恻、悲悲喜喜的故事,它吟唱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史,追溯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历程。特别是近现代,蒙古四胡承载着蒙古族誉满世界的文化名品“胡仁乌力格尔”“科尔沁民歌”,并与之交相辉映,成就了科尔沁文化的辉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科尔沁草原蒙古人家,几乎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着一把四胡,即使是家徒四壁的人家,也有一把饱经历史沧桑的四胡。科尔沁人对蒙古四胡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生活习惯,这样的文化土壤,造就了数以万计的蒙古四胡传承人,造就了让蒙古四胡音乐出神入化的民间艺人孙良、吴云龙、王喇嘛、铁宝、铁刚、伊丹扎布等。这些民间艺人个个功力非凡,很多人不识字,不识谱,却精于演奏,不论独奏、合奏,还是伴奏样样精到,上百首民间歌曲信手拈来,且各有风情,各显风流。

在科尔沁民间,凡是手执胡尔(胡琴)表演音乐(包括说唱、演唱、演奏)的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均可称为“胡尔奇”。建国后,政府通过签发“胡尔奇证”来对民间说书艺人进行统一组织管理。故“胡尔奇”一词逐渐成为胡仁・乌力格尔说唱艺人的专称,即“手执胡琴表演音乐的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

据了解,建国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活跃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专职”艺人有几百人。著名的艺人除琶杰、毛依罕外,还有朝玉帮、吴钱宝、古尼嘎、道尔基、布仁巴雅尔、额尔顿珠日和、海宝等等。他们手执四胡,走村串户,深入草原上的蒙古包,以自拉自唱的形式进行说唱表演。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不识字,有的还是盲人,却用一把蒙古四胡将乌力格尔演绎得酣畅淋漓,令人称奇叫绝。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对这些著名的艺人再熟悉不过了。据说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位蒙古老人到商店,要买一台“里面有布仁巴雅尔、查干巴拉”的收音机。用四胡说唱的“乌力格尔”基本上可以说是科尔沁草原上牧民文化生活的核心。

每到冬季,特别是到了春节,科尔沁草原人不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丰收还是欠收,一般都要请说书人“胡尔奇”说书。此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在请“胡尔奇”说书的人家,在悠扬的蒙古四胡伴着“胡尔奇”略显沙哑的说唱声中,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抽着旱烟,喝着红茶,听得如痴如醉。

在科尔沁草原上,你很难找到一个不喜欢听“乌力格尔”的蒙古人。即使活计再多、再累,人们也不能误了听“乌力格尔”,连小孩子的“游戏”也效仿“胡尔奇”的“将军出征”、“对打”的唱词,边唱边玩。可以说,不仅蒙古四胡成就了乌力格尔,乌力格尔也成就了蒙古四胡。

2013年8月,科左中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四胡文化之乡”,并建立了“中国四胡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这为科左中旗这个具有700余年历史的蒙古族四胡发源地树立了一座草原文化丰碑。蒙古四胡,这个散发着无限魅力和勃勃生机的传统乐器,赋予了科尔沁草原厚重的文化内涵、灵动的生命智慧,它用浑厚、深沉、委婉、纯净、沉郁、苍凉的琴声,涤荡着科尔沁草原上人们的心灵。

(作者单位:通辽日报社)

上一篇:寻找夏天DE“为什么” 下一篇:第十二届软交会6月在大连如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