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经验交流

时间:2022-08-18 11:35:44

德国社会民主经验交流

德国社会是欧洲社会党阵营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从1949年迄今的德国政党执政记录中,社会虽然几经起伏,但总体上呈现出组织力量和政治影响由蛰伏到强势的上升态势,其治国理政的一系列做法,如依法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整、实行财富的再分配、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和制度、加强经济民主等,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从总结执政规律的角度分析,德国社会不断完善执政方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经验,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法治化的政党活动环境

在民主和法治的环境中,按固定的“游戏规则”开展平等竞争,是政党能够长期、平稳执政的前提条件。在实行多党制且政党政治比较成熟的德国,政党的地位、政党的运作、政党间的竞争以及政党的施政都由相关的法律乃至宪法给予了明确限定,政党无论强弱都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活动,政党之间的利益争夺大都是通过民主的手段来解决,政党同其他机构与利益集团的关系乃至政党内部的组织关系,一般通过法律方式予以调节。比如德国《宪法》第21条第1款明确规定:政党内部组织必须符合民主原则;政党必须公开说明其经费来源和使用及其资产情况。同条第2款规定:处于自身的目的或由于其拥护者的行为,试图破坏或废除民主自由的基本秩序或危害联邦共和国存在的党派是不符合宪法章程的。除此之外,德国还是世界上比较早地制定颁布《政党法》的国家。德国《政党法》于1967年7月24日首次公布,其后经过了多次修改,最后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6月28日。德国《政党法》有8章41条,另外还有一个附则,可以说是一部比较成熟的关于政党的立法。

依法执政的方略

在这样一个法治环境下,政党依法活动、依法执政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德国政党活动史上,法律曾多次制裁过逾越法律界限的政党。德国在1952年10月取缔了极右的社会帝国党,其理由是该党的活动和言论违背了宪法的规定。社会从这些事件中汲取了教训,提高了依法活动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1、依法运作公共权力。在资本主义政党体制中,从政党本身的社会属性来看,它仅仅是社会上部分人的利益代表。因此,政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这一属性决定了政党代表的只是次级的公共利益,政党本身并不是公共权力,即使政党成为执政党从而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合法程序。

德国社会把依法处理党政关系作为完善执政方略的重要内容,因为执政模式实际上就是党执掌政权、主导公共权力部门的模式。

德国社会执掌政权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党既不直接领导政府,本身也不具有政府职能。党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组织选举,参与社区活动,联系公众和社会组织,以影响公众的政策选择,达到争取选民、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的目的,其控制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组织控制、政治约束和政策协调等方法来实现。具体而言,社民党是通过在该党中上层的“三个中心”或“两驾马车”来实现对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的。

所谓“三个中心”是指党的联邦理事会、联邦议会党团和各州领导机构三个“权力中心”。党的联邦理事会的协调性强于权威性,象征性优于实体性,在实际运作中由联邦议会党团作为在联邦议院中表达党的政策主张,因而议会党团成为实质性的权力中心。同时,由于该党在多数联邦州居于执政或参政地位,这些州级领导在参议院中也有决策性的发言权,从而成为党控制政府的另一个实质性的权力中心。

所谓“两驾马车”就是指上述两个实体性的权力中心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对公共权力的驾驭和掌控。社民党在依法处理党政关系方面,做到了既要对公共权力施加影响,又要在权力运行过程中保持相对超脱的地位。

2、依法处理党际关系。在德国,各政党之间是一种相互竞争关系,主流政党为排挤竞争对手,采用多种策略:抓住对手弱点竭力排挤、丑化和孤立竞争对手;与其他政党讨价还价,吸收对手的合理主张;拉拢、分化、瓦解其他政党。但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宪法》和《政党法》的有关规定。社民党推动形成的有关法律文件对党际关系的协调形成了规范。法律规定:政党之间出现的矛盾可以进入法律程序,政党及其区域性的组织可以作为原告或被告进入诉讼程序,这实际上赋予了政党法人的地位,明确在处理党际关系中,执政党与在野党、大党与小党在法律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也就是说,依法执政离不开对政党活动的依法调节,政党本身也不能超越于法律程序之外。

3、依法处理党与民众的关系。在西方国家,选民的支持构成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可以说,民众的支持是一切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而各国执政党都十分重视加强党与民众的联系。政党为了赢得大选,必须加强与民众的联系。其方法主要有:重视与选民的互动和沟通,注意与群众团体、利益集团的互动。德国社会,在党民关系方面,成功地建立起一套法制化沟通民众的制度和机制。比如,社民党在执政后,本着利益均衡的原则,通过立法建立起一系列劳资协调的法律制度。倡导在劳资伙伴关系上加强“法律基础上的共识”,既要维护职工业已获得的经济、社会权益,也要动员企业主为投资、革新和增加就业作出努力,依法保护职工和业主双方的合法利益。这一法律制度的实施,深得广大中小企业主、科技界知识分子和工人的支持,从而使该党以向中间社会阶层开放的形象活跃于德国政坛。

4、依法运作媒体。当前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媒体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成为各国执政党的重要课题。德国标榜新闻自由和媒体独立,新闻媒体号称是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兴起使社民党在宣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技术不仅打破了政党对政治信息的垄断,而且打破了国界对信息扩散的限制,实际上在许多方面取代了过去由社民党来体现的传播功能。

社民党在组织上有结构严密、层次较多的特点,过去在动员党员和选民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现在也因决策程序多、信息传递漫长而变成了劣势。德国社民党在1999年的党代会上专门把依法运作媒体作为一个议题,提出了改变金字塔结构,建设“网络党”的策略:一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占有或间接控制新闻媒体;二是重视对媒体的公关,化解媒体对执政党的消极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导向;三是重视更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法,成立了新的法人团体社民党“服务中心”,为全国12500多个基层组织提供信息和宣传方面的服务;同时改进宣传机制,树立社民党良好的政党形象。

5、推动党内活动的法制化。按照政党法的有关规定,社民党形成了政党内部建设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比如,党的章程和纲领以及党的基本信息的报告、公开制度。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在联邦选举委员会查阅社民党的有关信息并免费获得复印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民党把党内民主同社会民主一道纳入法治的轨道。社民党提出不应该把党内民主仅仅看作是一个政党内部的事情,而是关乎国家自由民主的大局,在其章程中对选举、任期的规定不仅有党内的制约措施,同时还有法律的制裁措施。特别是关于党内仲裁的一些法律规定,不失为较好地解决执政党的自我监督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公开、公平和公正,社民党的章程以较多的篇幅、较多的条款规定了政党的财务制度,包括如何获得国家资助、如何接受捐赠、如何计算收支、如何提交财务报表、如何检查政党的财务,规定之周详、细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西方,政党的财务问题,尤其是执政党的财务问题,容易授人话柄,社民党以法律形式提供的解决之道,值得关注。

上一篇:和谐社会指导思想思考 下一篇:建立推行群众监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