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生爱伤意识培养

时间:2022-08-18 09:18:53

浅谈医学生爱伤意识培养

【摘 要】爱伤意识,是当代医务工作者在处理医患关系以及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成为一名优秀白衣天使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鉴于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职业感的冷漠和并不完善的医疗制度,我们有必要将医学生爱伤意识的培养提到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需要强调实践医学人文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言传身教的价值。

【关键词】爱伤意识 人文教育 培养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25-02

医患关系问题是当今医疗事业乃至全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医患关系紧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其重要的原因。2011年1月14日王振义教授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他成就此荣誉的背后,有着这样的自勉信条:“一个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最大的动力就是如何为病人服务。这不仅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道德信念,更是他一生创新的动力源泉。”王振义教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钻研,潜心学习。当今医生的医术越来越精湛,加之现代化仪器设备的运用,让我们看到医学界飞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此时可以是拯救生命的恩人,彼时可能成为对簿公堂的被告。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尊重、爱护,保护患者的权益,照顾患者的感受,也是职责的一部分,这就是爱伤精神。

一 爱伤意识的内涵

爱伤,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爱你的病人,爱你的工作”。“爱伤”二字虽是新兴名词,但其所蕴含的“关爱”、“仁心”等理念却有着千百年来的积淀。我国传统的医古文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1)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2)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3)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4)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

现代西医提出,“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对患者的仁爱之心”。更有人提出“医生应具有‘五心’――真诚心、爱护心、关怀心、同情心、忍耐心;‘四要’――要善于运用语言交往、要充分运用非词语性的交往、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要虚心学习”。医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一个和谐、平等、信任、配合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更有利于医生本身工作的开展。现阶段,我们虽然对爱伤意识没有具体的固定要求,但这个职业的基本道德准绳离不开“仁爱”二字。

二 爱伤意识及其培养的现实情况

1.爱伤意识的现状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悬壶济世的医生一直是人们敬仰的角色,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双面效应,加上现行的体制不完善,道德观念和利益导向的缺陷,出现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开大处方,服务态度冷漠等现象,医德医风、爱伤意识的概念逐渐被医生们所淡化。有研究指出,目前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满意率,分别只有81%、76%,局部地区不满意率分别高达23%和27%。这些都对青年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培养青年医务人员的爱伤意识,成为扭转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2.爱伤意识培养的现状

在旧的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开设较少,几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实践性较强的医德培育机制。培养方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医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2)重理论、轻实践的德育教育方式使学生知行难以统一。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医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差,不能正确认识尊重他人与自我尊重的关系。

3.社会对当下医护人员的期望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现在,医院里出现一些医患矛盾,导致这些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而爱伤意识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对一些病人家属及社会成员调查采访中,他们将当前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期望总结为两点:(1)要有爱伤观点;(2)拥有敬业精神。

三 加强爱伤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爱伤意识的辅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种高速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成长中的中国医学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医学模式转型阶段,面对千变万化的周遭环境,如何使医院在未来的竞争中得到稳步的发展,仅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医疗团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全院中确立一种服务意识,一种一切以病人为本、为先导的理念,落脚点在于医务工作者本身。由此可见,加强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尤其是爱伤意识的辅助显得尤为重要。

2.良好医患关系的确立需要爱伤意识的渗透

医学伦理专家杜治政教授曾指出:医学本身承载着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普世价值。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表现得就更加突出。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渗入医学,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在临床医疗中,医者漠视生命的事例屡见不鲜,如只注重躯体症状,忽视患者心理需求;只依靠生物学手段的治疗,放弃诸如心理治疗等其他手段等。

3.医学生的培养――爱伤意识的培养乃重中之重

医学生经过系统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培训后,实习期间,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常规医疗工作,但不少学生在临床实习时出现服务态度生硬、诊治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在患者身上进行查体和操作示教时注意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如何换位思考,切实地考虑患者的经济实力合理安排检查等,都是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应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四 爱伤意识的培养对策

增强医学生爱伤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1.在教师自身方面,要师德为先,言传身教

教师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对培养爱伤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强医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如,在对患者进行查体和操作示教时,注意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

2.医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该汲取古今医德爱伤之精华

行医是实践仁爱之道的过程,传统文化留下了丰厚的宝贵的资源,可以用来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服务。有学者已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了实践,在课堂和临床教学积极介绍古今中外的医生准则、医德规范,施“仁术”的“医者”以及身边临床一线医德医风高尚的医生,用他们的言行和事迹去感染医德修养正在形成期的学生。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己的爱伤敬业意识。

3.爱伤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课题

医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医德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爱伤教育需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临床实践。要针对医德的实践性特点,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把医德行为规范教育同医疗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运用医患角色扮演的方法或者也可以称换位思考的方法,多站在患者的角度,体会患者的难处,为患者提供更方便、优质的服务。由于爱伤意识有一部分体现在医患沟通当中,在实践中要增强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

4.把正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引导方向

说到人文回归医疗,这不仅是针对病人的关怀,而且也是对医护人员的关怀,是医患双方共同依赖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环境是医生和患者与社会共同营造的,其中包括媒体。媒体应该在各种调查研究之后作出有事实根据的言论,而不仅仅是为吸引观众的眼球。当下媒体报道的很多医疗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舆论应以高尚、优秀、美好的先进事例为主流,这样或许更能激起医务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同时也能消除患者的疑虑,使医患双方更加信任。如此,即使不在课堂,各种正面报道也能使医学生们的爱伤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来。

当代医学生的爱伤意识缺乏,我们急需从医学生的教育和实习阶段开始培养他们的爱伤意识,为今后的医学界增添一分人文气息,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呈上一剂良药。对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的爱伤意识教育应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爱伤意识,培养他们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世壁.爱伤敬业为医之道[J].中国医院,2003(6):23~25

[2]易文龙.论临床医学生后期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J].中外教育研究,2011(1):102~103

[3]侯锐、赵晋龙.在口腔颌面外科理论教学中加强爱伤敬业教育[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1):54~56

上一篇:色彩设计在动画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