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

时间:2022-08-18 08:01:07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使情感教育成为教育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从分析题目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课文都可以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愿望。如讲《纪念刘和珍君》,在板书标题之后,立即提出“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为什么要纪念她?”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的为人,产生对刘和珍探求真理、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起对枪杀手无寸铁的爱国青年学生的段祺瑞政府的憎恨之情。又如讲授《包身工》,可以提出“包身工制度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包身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如何?”启发学生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认识三十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激发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

二、从介绍背景入手,铺垫情感基础

如散文《绿》和《荷塘月色》,同是朱自清所作,但感情基调则完全不同,要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境遇、思想状况,全面地审视、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蕴义,自觉地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保持同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品味,理解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作者的种种人生体验总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学习《故都的秋》以后,再辅以写秋的作文,更能使学生体味出南北不同的秋景和不同心理状态下的秋意。

三、从朗读课文入手,激感迸发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得以实施,通过语言进行情感表现,通过语言进行情感交际,最终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有表情地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形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做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一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心头引起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情感。“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末句可按三个音节断开,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的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这样,学生能够跟着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悲壮的情感。

四、从词句教学入手,体味作者情感

如《包身工》中作者对包身工一天生活的描述:“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用了比喻和反复咏叹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用“慈祥”揭露带工老板的假仁慈真狠毒的嘴脸,“佳肴”强调包身工饮食的恶劣。《代檀》中的“君子”、“素餐”、“素食”、“素飧”,讽刺和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本质,表达人民对“君子”们的痛恨和厌恶。《孔雀东南飞》在刘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控诉,一个“故”字,既说明了“阿母”的故意挑剔刁难,也表现了刘兰芝的洞察世情,表达出兰芝的满腔怨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饱含作者深厚情感的重点词语,通过分析理解和品味咀嚼,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和作品的思想感情。

五、从分析探讨入手,升华作品感情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陶冶学生的性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因此,仅有语言的情感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从对自身情感的体验到对他人情感的体验,从体验中培养情感。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景物特征等内容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作品主人公的角度,体会品味作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使学生更深层地把握作品感情的链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由感知情、由情达理。在对作品的分析讨论中,要注意作品情感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色彩,不但教师可以、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如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的理解,就有学生认为,封建家长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根本的原因是焦仲卿的懦弱。刘兰芝完全没有必要为他而死,嫁给“娇逸”而“未有婚”的太守的儿子说不定会更好。这种理解实际上更符合当代青年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如此的解读也就更具有真实性。教师要加以积极的引导,但不必把学生的感情体验规范到统一的模子里,更切忌将人物的感情一味地拔高、升华,把作品的感情“圣化”,使作品的感情失真,造成对学生的误导。

六、从实践活动入手,促进情感深化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界流行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口号。这就是说,要在教学活动中设法促进学生迁移的实现。目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练习,尤其是作文题与所学课文的结合点选得不好,使学生的情感、技能的迁移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寻找与所学知识最佳的结合点,设计好的练习、作文、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方法把自己的对作品的真实理解、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真、善、美内化为自己情感、道德和行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始终应伴随着认知教育进行,彼此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在教师主导下,通过教材中介,将学生与课文作者在认知、情感两个方面沟通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有所收益,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根本所在。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感染力量,引领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领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树立美好的理想,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为他们学会审美,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低迷的经济让前方荆棘载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