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 第8期

时间:2022-08-18 07:57:00

空间叙事 第8期

摘要:通过设计实践、交叉学科研究等,解析了空间叙事内在的要素属性及哲学本源。

关键词:空间叙事;宗教建筑建筑叙事学;现象学;叙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52-03-

1 引言

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巴黎圣母院到光之教堂,从敦煌到泰姬・玛哈尔,宗教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型,一直以其特殊的空间结构、语义秩序与情境属性,将建筑学转译为另一种可能性的语言体系,进而未有效地建构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使信徒在这种叙事性的空间中体验与神的交流,并得到心灵的满足。

因此,虽说设计宗教建筑的初衷是见证神圣属灵的宗教意义,但对建筑师而言更重要的是藉此呈现建构的意义、概念、主张以及理想,将“叙事学”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未分析、理解、创造建筑,重新审视建筑内在的空间结构和语义秩序,为信徒营造一种场所精神与知觉体验。

2 建筑叙事学

2.1建筑叙事学的哲学本源

叙事性空间可以理解为一种与体验密切关联的建筑空间。叙事空间存在于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中,存在于北京天坛的空间序列中――“在环境空间中,人的移动及其知觉经验可以赋予其更多的环境意义”。路径和场地也由此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流线的设定,转而上升到“叙事化”的境界。因此,建筑叙事学的哲学本源来自于“现象学”。

对空间的叙事体验,夹杂着许多意识层面的信息,空间的本质特点是更多地表现为某种个体或集体意识的产物,尽管这个产物有鲜明的认识痕迹与干扰,但其潜意识的内容是存在的,这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建筑作为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建筑叙事学具有现象学的哲学本源,它并非将建筑视为纯粹对象未研究,而是关于建筑感知的研究,以及建筑作为客观对象成为人的意识的那个部分和建筑意识的建构过程。受述者对同一事物的感知,由于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每个人的感知是不同的,但存在共同性。其共同性则是建筑叙事学的研究基础。

2.2建筑叙事学的建构

小说、故事、绘画、戏剧和电影往往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来讲述,而建筑则是通过要素、材料、色彩、肌理、虚实、空间结构、路径、边界、功能、信息、活动等来叙事。其具有共同的必备要素:

2.2.1叙事者

叙事者即作者,相对于建筑而言则是设计师,其通过叙事的方式在物质空间中安排物品/场景的展示,参观者通过物品/场景的空间关系来感知物质空间和叙事主题之间的关联,在空间和视觉关系中建构物品与场所的潜在意义。设计师的叙事机制及其关联的知觉特征统治了整个空间结构的话语权,鲜明地传达了文化语义及其场所精神。

2.2.2受述者

空间体验中的受述者既相当于小说中的角色,同时也是小说的读者,他一方面按照设计师安排的剧情感受场所的精神和知觉体验,同时,他本身的经验、学识、主观偏好在相当程度上对建筑最终感受到的体验产生这不可低估的影响。

2.2.3叙事结构(逻辑)

任何叙事性载体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包括铺垫、发展、高潮、结局几个章节,通过一步步情境的设立引导受述者,而建筑叙事系统的结构需要空间建构的语法系统,表现为一种逻辑性。需要对形态、空间、社会逻辑等做出理性的分析,同时也需要在特定文脉、历史和理论下,动态理解和综合研究知觉、体验。通过视觉轴线、空间序列等引导着行为事件发生的规律或者空间的社会逻辑关系。

2.2.4修辞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有比喻、对比、伏笔、对偶、衬托、借代、夸张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受述者体验的工具。在设计构筑中也经常使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使参观者产生“期许”、“震惊”、“自豪”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3 叙事学应用

要营建叙事性的空间体验,其叙事结构是主干,正如人的脊梁和骨架,空间序列的抑扬结合是营造场所精神的关键。而修辞手法是工具,以表达中心思想为目的,对受述者的空间体验起到加强作用,但并不占主导地位。接下来以“绍兴弥勒净土”为例,详述在设计过程中对叙事学的运用。

3.1叙事结构

在总体布局中,我们可以视为是在一个南北较长,东西略窄的范围里,建造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弥勒寺。结合地形,以“龙华院”,“七彩步行桥”,“兜率天宫”作为景区主轴线;其空间序列形成我们的主体叙事结构(图1)――龙华院与兜率天宫分列两座山头,中间山谷以七彩步行桥横跨,信徒从南侧停车场下车后,只有通过步行的方式到达兜率天宫顶端,全长1160m,信徒只有通过这种苦行僧似地磨练才能到达,使其体验到从人间一天堂,从现在一未来的知觉体验。

3.1.1铺垫――先抑后扬

龙华院是整个序列的前奏。信徒下车后即来到了龙华院的入口,并且由于其南北高度序列的设计,信徒在此是看不到远处的兜率天宫的。而龙华院的设计特意选用了较为传统的中国寺庙的设计手法(图2),将信徒置于一个相对熟悉的空间与符号体系下,这种手法使信徒的心灵得到放松,降低了信徒的心理期许,为后继空间的“宏大”做好准备。

同时,龙华院相对较长的流线,相对狭窄的院落空间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情绪,如同苏州留园入口处幽蔽的曲廊,此处空间的“收”都是为后续空间的“放”作为铺垫的。

3.1.2发展――心理期许的建立

当信徒登上龙华院最后一进院落的平台上,之前的遮蔽都已被踩在脚下,透过龙华树的枝叶,可隐约看到远处高耸的兜率天宫,之前的压抑一扫而光,心中又有了希望和期许。为什么将转折安排在这里呢,因为在佛教教义中,弥勒即是在此处――龙华树下坐化成佛的。即叙事的情境与语义相合,达到建筑的“建构、再现和意义回归”的目的。

3.1.3高潮――现实与虚幻的混淆

走出龙华院,空间豁然开朗,与远处的天宫仅一桥之隔(图3),陌生的建筑形式,宏大的建筑体量,使信徒与之前人间熟悉的“龙华院”产生强烈对比,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情境,信徒们欢欣雀跃,迎未了空间叙事的高潮。

通过七彩步行桥意味着由人间进入神界,又再穿过两次黑暗的隧道,爬上七层宝垣之后,终于进入到天宫内部,狭小的空间内,巨大的神像毫无预兆地出现在信徒面前,空间大小与光线明暗的多次交替对比,使信徒们完全折服于神迹。

3.1.4结局

通过内部的直达电梯到达莲花层,此处为周围数十平方公里的至高点,此处安排了一个静坐、沉思、听法的空间(图4),使信徒的心得到平静。

3.2修辞手法

3.2.1隐喻

空间的三个序列代表着人间、通路和天堂。

兜率天宫七层基座寓意七层宝垣,各层设计围绕环路,取意佛教“旋佛”仪式;更为教

徒创造了一个具有宗教感的朝拜序列,层层的旋绕,使人们的心灵远离尘嚣,得到净化,最终酝酿起对天宫的向往和期待。

3.2.2伏笔

伏笔的手法主要运用于空间序列的前奏中,在龙华院的壁画中多处描绘了远处天宫的景象,但用的是中国画的抽象技法,信徒们经过龙华院时,会多次见到,但由于混杂于其他描绘神迹的壁画之中,他们并不会注意到,但多次的重复会在其潜意识中留下印记。

当信徒们走出龙华院时看到震撼的天宫景象会感到既陌生又熟悉,但想不起来是否在梦中见过,更感叹于神迹的伟大与先知。

3.2.3对比

在设计中反复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包括风格的对比(熟悉――不熟悉),空间大小的对比(龙华院的小――天宫的大),尺度的对比(角楼一天宫)等等。

3.2.4衬托

在七层宝垣的各个角部,各设钟鼓楼一个,而中轴线上则设立中式牌坊一个,但这些信徒们熟悉的建筑形式在尺度上刻意地缩小了(图5)。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采用熟悉的符号和形态,比如窗、门等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具有一定的尺度感,而当这个尺度感出现偏移变小的时候,周边不熟悉的事物(天宫)就会变得更为宏大。

4 结语

建筑空间的叙事性是当代建筑,尤其是文化和宗教建筑最为迷人的话题之一,也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角度引发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营造。文字和写作的魅力在于提供想象的空间,而建筑设计经常以形式、色彩、空间、材料等具象的元素作为叙事的主体,往往使体验者失去了弹性与模糊的空间。巧妙的运用建筑叙事学,利用叙述者与受述者的心理体验,结合空间序列的安排,完全可以营造出各种情绪的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李雨红,李桂文,薛义.场所精神与知觉体验――从斯蒂文・霍尔创作的芬兰KlASMA谈起.华中建筑,第25卷1/2007.

[2]艾侠.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城市建筑,2009年第9期.

[3]陆邵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一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建筑学报,4/2010.

[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城市中心区室外休闲式下沉空间初探 下一篇:交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形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