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街巷:正规性改造与非正规性生长

时间:2022-10-21 01:02:19

长沙历史街巷:正规性改造与非正规性生长

帽子:历史文化名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不但要保留城市的现状格局和风貌特色,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长沙作为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的老街区和古街巷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2007年为了迎接国家文物局在长沙举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会议,长沙市政府自2004年以来对市区内太平街、坡子街、潮宗街、化龙池、百果园、湘春路等十几条历史街巷做了修复和改造,长沙历史街区的形象和规模都满足了会议的要求,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保住了。历史街巷从原来的脏、乱、差到“修旧如旧,整旧如故”的设计理念,再到传统风貌特色的展现,其间,社会各方责任主体(政府、产权人、设计方、建设方、开发者等)和关注人群(专家、学者、老百姓、原住民、旅游者、出租户、租房者、经商者等等)对历史街区关注的内容和提出的要求各个不同,有的基本实现,有的部分实现,有人满意,有人失望。但是,不管是否达到了“修旧如故”彰显了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目的,还是能否保留地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活的载体,依旧记载着城市文明的步伐。街区建筑虽然破损,但是街巷的格局犹存,传统风貌仍然依稀可见。城市的文化在这里能够找到根源,城市的特色能够在这里有所体现,城市的风土人情能够在这里寻找印记――这是街区的价值所在。

前生活:弱势群体

历史街区是一个有机的发展体,拥有自身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有些破破烂烂,但它真实的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就居住群体而言,历史街区改造之前,一般都是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的地方,这里生活环境脏、乱、差,市政设施不配套;街区内商业内容和状况与周边现代化时尚街区的潮流、现代形成鲜明的对比;街区里原住民已经不多了,居民多为“弱势”。年轻的、有能力的基本不能忍受这里的恶劣环境而住进了新建的社区,剩下的大多只有“爹爹驰”,其他的人群大部分为小商小贩和进城打工仔;街区低廉的房租使许多农民工在这里能够生存,低门槛的工作和经商条件使绝大多数的进城经商者从这里起步。这里是现代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空间,这里是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里充满着生活的活力。

改造:权利的博弈

历史街区的改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改造过程中,政府需要什么?官员需要什么?原住民需要什么?普通市民又需要什么?专家学者需要什么?这些问题伴随着街区改造的步伐逐步被提出和呈现。2004年底接受太平街设计和前期策划工作,在将近一年里,从设计院到指挥部,到天心区政府,到历史文化名城推委会,到市委常委会议,到在岳麓书院主办的国际学术交流会,大大小小的汇报、交流和评审等各种形式的会议,我初算了一下,一年内不下二十次。会议次数之多,说明项目的复杂和难度以及太平街在长沙的地位和重要;参加会议的人员非常多,涉及规划、建筑、园林、装饰、艺术、文物、文化、经济、政治、科技、时尚等等方面,形式上是在为设计出谋划策,其实,这么多专家学者在一起讨论,讨论的过程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设计话题。一个街区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城市的问题,一个社会的问题,一个政府的问题,一个文化的问题。问题讨论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统一的过程,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等等方面如何取得各种价值的平衡点和协调点。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既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一种权力的博弈,一种利益的博弈,一种身份的博弈,一种时代的博弈。

形象:历史街区风貌

在政府的指导下,在各方的通力配合下,建筑师提出了总体规划蓝图、建筑施工图、现场改造图以及实施步骤。施工企业在现代先进设备和传统工艺和工匠的支持下,历史街区的改造得以逐步推进。当然,街区的改造或修复是分期实施的,一般分几期进行,一期工程是非常重要,领导重视,老百姓也很关注,在现行的体制下,政府官员的业绩和影响与一期工程都密切相关。一期工程所给予的人力财力往往都是最好的,大都较顺利的完成。至于二期三期那就是专家学者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了。长沙历史街巷,比较分散,除太平街比较集中外,其他像湘春路、坡子街、化龙池、百果园、潮宗街等街巷规模都较小,政府采用的改造方式是“表皮处理”和重要节点重点处理的方式。街巷两厢临街建筑立面,包括形式、色彩、材质、风格等都是为一个风貌主题服务。至于延伸的小巷和内部空间一般不在改造范围之内!要达到阮仪三先生所倡导的“修旧如故”是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要算也只能算“修旧如旧”和“修新如旧”。一个“修旧如故”的目标涵盖了历史街巷的空间感、场所感和事件感。长沙几条重要的历史古街既没有达到“修旧如故”的目标,也难以保留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内涵。一种“线型”的文化方式,想达到文化的平面和空间稳定――不太可能。历史街巷的文化磁场不强,偏偏它们又位于城市中最繁华的地段,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和经济利益的诱惑。这也许就是像化龙池、百果园这样的历史街巷从恢复“清末民初”历史街巷风貌到形成现在的“酒吧街”的真正原因。

酒吧街:商户直面市场

历史街巷的修复建设一般都会确定目标和原则。像“修旧如旧”、“整旧如旧”、“尊重街区”、“真实生活”、尊重原住民等等原则和目标。如长沙太平街的改造和修复工程,当初我们确定四点建设目标:1、将保护与整治以清末民国为主要特征的历史风貌,维护现有街巷格局,2、提供基础设施与条件极大完善的商业与居住生活空间,3、通过张扬长沙传统商业与手工业文化特征来展现长沙湘楚地域文化魅力,延续原住民“有尊严”的生活空间,4、强调社区居民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可延续性特征,为长沙创建一处有着浓郁地方文化气息的旅游观光新天地。这些目标有的基本实现,有的基本无法实现。街巷格局和历史风貌是保护和呈现出来了,但是,原住民大多迁走了,“原住民”的生活怎样延续?时代变化了,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和传统的商业又怎样张扬?街区没有延伸,历史街区的空间和场所没有形成,将怎样保留传统的习俗和地方风情?街区改造仅仅完成总规划不到1/3的面积,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停车场缺乏,政府完成“形象”之后,剩下的大多是由“市场”来决定。历史街区的“舞台”是搭建好了,但唱什么戏,怎么个唱法,这可是在街区花了“高租金”的各个商户最为关心的话题。这些不需要政府的安排,这些是每个商户每天需要直面的问题。2007年太平街开街以来,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两年里,街区基本上每天都有“门面转让”和门面改造装修。为了生存,一些商业业态以及装修风格已经与历史街区风貌不相匹配。其间街区“酒吧”比较突出。太平街两厢87个门面,酒吧曾一度达到25家之多,占29%。化龙池历史街巷自2007年开街以来,74个门牌号,到2011年酒吧已经达到49家,占66%。

在化龙池,酒吧使商铺生存,使街区充满了活力。

后生活:从正规到非正规

历史街区、街巷因为历史文化而存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拥有特色的资源,用市场的观念讲就是有“卖点”。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历史街区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里具有存在的理由。历史街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时代的产物、市民的一种生活。它有自身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我们在对它进行改造、修复、建设的时候应该尊重这里的空间规律和生活规律。一直以来,历史街区总是“被修复”“被生活”“被经营”。从我们对化龙池历史街巷2007年开街时的景观和2011年街巷的景观对比看,街巷的风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个部分属于街巷“正规性”下的生存方式,但是,街巷走进市场后,各个产权所有人和商户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和“去规范化”,街巷进入“非正规性”的生存空间。历史街巷依托其本身的文化资源特色,与现代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内容进行了融合,街巷的格局和风貌已经远远不是建筑师和官员心目中的历史街巷。历史街巷进入了一种“生活化”的现代空间。

结语:今天成为明天的历史

历史街区的设计参与和后续的研究工作使我们慢慢意识到,历史街区的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格局和风貌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问题,一个城市“正规性”建设与“非正规性”生长的问题。历史街区改造前,它是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空间,低素质、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运转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我们应该对这部分群体予以关注。历史街区改造中,我们要保留特色,同时,我们也要留有空间。一个给特殊群体的空间,一个有利于街区生长的空间。街区的发展是动态的,街区的今天必将成为明天的历史。

上一篇:天堂的美丽 下一篇:下一个时期的中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