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2022-08-18 05:45:20

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效率;氛围;

场景;导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A)―0042―01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情感教学法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法的良方,它要求教师以一片真诚去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教改中成为一个整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你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地步入课堂时,这堂课效果肯定会很好,假如你满脸怒气或愁容满面地来上课,这堂课的效果肯定会不好,这是因为你的情绪影响了学生。在一次公开课前,一位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大家紧张吗?”(老师直击学生心理要害)学生都说:“不紧张。”(学生口是心非的回答更说明他们心里紧张)老师又说:“大家没讲心里话,这么多人听课,老师也有点紧张。”学生齐笑,紧张感顿时消除了。老师说:“我们要讲心里话,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不要怕讲错,大家能做到吗?”学生情绪高涨,高声说:“能!”老师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二、巧用生动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本手段。课堂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每篇课文的感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要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要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

美学理论认为美具有感染性,它的感染性不仅表现在它具有吸引力,而且表现在它能调节人的心理、感情,使人的心理感情得到平衡、抚慰,变得健康和充满活力。有一次公开课,主讲老师在讲授《扁鹊见蔡桓公》,同学们都在非常认真地听讲,但有一个调皮鬼却在东张西望。为了集中这位同学的注意力,老师特意提问他,结果他把“蔡桓公”的“桓”字读成了“恒”,并且还满不在乎地朝其他同学扮鬼脸。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大家都以为授课老师会狠狠地训他一顿,没想到老师却微笑地对这位同学说:“××同学,你很有创意,能通过相同偏旁来认字,不错!尽管字认错了,还是值得表扬。”当时我特别观察了这位同学,只见他先是一愣,继而沉静下来开始认真听讲,一直到下课。后来听说这位调皮鬼乖了很多,学习进步很大。可见,那位授课老师的语言对这位学生的心理、感情起到了抚慰和调节的作用,使他变得健康而充满自信。

三、选取合适的场景

由于年代久远、古今生活的差异等原因,学生很难理解古诗的奥妙。没有可“触摸”的情景设置,教师再强有力的说教,再生动形象的比喻,再华丽流畅的讲解,都无法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真味。教师可设置恰当的生活背景,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自然就会品出“诗味”来。在教学《黄鹤楼》时,一位教师先用音乐配音,从传说开始,讲述仙人乘鹤而去的故事,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惆怅:当影片呈现出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景色时,学生会与诗人产生同样的愁虑;当展现出烟波朦胧的江上景色时,家乡何在的愁虑会涌上学生的心头……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意境开阔,实虚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学生心入其境,情入其境,轻轻松松地从整体上感悟了诗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诗的意境!

四、设计有效的导语

在教《赵州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经过了1300多年的风吹日晒、洪水侵害以及地震的破坏,与它同一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存在了,可它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横跨在河上。我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们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保持当年的雄姿,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寻找答案。这则导语既介绍了赵州桥的概况,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阅读课文的兴趣,将学生迅速引入了课文的学习中。

上一篇:创设英语语境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政治教学中几种典型的“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