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阅读教学

时间:2022-08-18 02:15:53

浅谈高中地理阅读教学

【摘要】从地理学的基本特点―――图文结合出发,联系心理学中的阅读过程、思维培养等知识,对文字阅读、图像阅读以及图文结合阅读与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阅读 语言 图像 思维 地理

什么是阅读呢?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读者利用逐渐掌握的阅读技巧,领会作者通过符号表达的意图的过程。阅读和思维密不可分,因为思维就是人们借助于表象或概念,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活动。阅读过程就是对信息的理解过程,包括:对符号、结构的辨认和对语义的理解[1]。其实质就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地理教学的阅读包括文字阅读和图像阅读。

1.文字阅读,培养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运用概念(语言)符号进行信息加工的一种认知方式,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2]。文字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抽象思维培养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字阅读技巧的训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那么如何通过文字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1 会读―――启发阅读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一般的读书方法:①读书时,学生要专心致志地进入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阅读重点,做出阅读笔记;②学生要把课文、图表和习题进行对照,力求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③阅读中,学生要学会做出各种不同的标记,准备质疑或以备再读。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做到两个结合:读文和读图结合,理解与记忆结合。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1.2 思读―――培养归纳概括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边思边记的阅读习惯。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除要画出重点词句和疑难点外,还要及时记下自己在自读中的感受及认识;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纵横联系,使知识的记忆在多种联系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要学会对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演绎,比较―归类,重组―变换,以加深理解。这样读思结合,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在“思”的基础上再向纵深阅读,从而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思维条理化,概括化。

1.3 善读―――提高分析综合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处理具体的阅读教材。学会分析教材结构,寻找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利用关键词、主旨句来把握阅读教材中心含义,并以此为前提理解上下文;学会区分大意和细节、事实和概念;要注意理解逻辑关系(时间、因果关系、位置关系等),学会运用逻辑关系词进行推理和判断,对阅读教材,既能宏观整体把握,又能做微观细节处理。

2.图像阅读,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分解、组合、类比与形象概括、联想、想像等方法,对已有的表象和图形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对表象进行信息加工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包括:表象的分解组合、直觉判断(局部图形的识别)、联想、想像等,具有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直觉性和情绪色彩[2]。地图是地理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促进其右脑的开发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2.1 读图―――丰富表象提高直觉。直觉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对事物进行观察、获得丰富的表象的积累后,突然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产生共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式的理解,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2]。对学生直觉的培养,首先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其次需要丰富的表象和经验的积累。分类整理教材原图,大量感知;分析图与图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思维;根据不同的图像种类,采用不同的读图方法―――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图,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观察读图,抓住重点与特点读图,启发联想、由此及彼联系读图等,是积累读图经验、丰富地图表象、提高学生地理直觉的有效措施。

2.2 变图―――培养分解组合思维。分解组合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跳跃性的有效手段。例如,将原图中,典型的地理特征的局部内容按块状截取,即将原图分割成一个或多小图块,用以比较、分析、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结构和特点;在原图上某一方向作剖面线,反映出沿线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演变,实现地图从整体到局部的转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的地域演化;多图并用,分析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向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发展。

2.3 析图―――培养类比联想思维。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包括:地理概念、地理事项、地理原理、地理区域等。其中很多内容可比性、逻辑性很强。因此,多图并用地对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进行相似、相近或相异、相反的比较,并进行类推,不仅可以深化理解已知的地理事项,而且有利于对新的地理事项的理解。

同时,要善于对观察到的地理事项,结合地图进行积极的思维,搞清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来龙去脉,对每一幅图都要知道是什么图以及和其他图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判断、类推联想、归纳总结的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图文结合,以图导思是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促进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效途径。

3.1 图文结合―――贯通抽象和形象思维。图文结合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文字材料主要由左脑负责,图像材料主要由右脑负责。图文结合实际上就是左右脑的协调。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读图的同时,更要注意图文结合,以图导文,以文解图,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在图文转化中,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3.2 以图导思――协调抽象和形象思维。地图不仅具有形象性――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结合的特点,同时也隐含着逻辑性――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因此,它是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的“媒介”。例如,运用地图体现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运用地图讲解地理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判断推理思维;运用地图剖析地理成因,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运用地图变换条件进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注意文字、图像和思维的结合,不但能促进左右脑的协调,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9):283~286.

[2] 裴新生,殷培红,孟胜修.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 下一篇:和谐教学氛围激活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