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才成长让孩子们成为快乐学习的天使

时间:2022-08-18 12:08:05

关注人才成长让孩子们成为快乐学习的天使

很多孩子在刚进入小学时,会觉得语文太难学,十分乏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当我们一味地埋怨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太过活泼好动、规则意识不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从关注人才成长的角度让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

一、编写儿歌,培养好习惯

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显得十分兴奋,虽然入学的第一天我已经对孩子们进行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教育,但是由于孩子年纪小、自控能力差,他们对老师的要求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上课了有的喝水,有的钻到桌子下面捉迷藏。下课了,一个个像顽皮的小猴子,飞奔到操场上追逐打闹。经过苦苦的思索和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后,我决定编写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的好习惯儿歌带领孩子们朗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铃声响,进课堂。书放好,坐端正。老师讲,专心听。动脑筋,认真想。要发言,先举手”这样的课堂习惯教育的儿歌便产生了。“眼睛离书要一尺,身体距桌要一拳,手离笔尖要一寸。拇指食指捏着,中指无名指托着,小指缩着”这样的写字习惯歌也形成了……这些新编的好习惯儿歌,节奏明快、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容易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美感和愉悦感,他们十分愿意朗读记忆这样的有关习惯的儿歌。当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是不愿安静下来,于是我就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铃声响,进课堂……”,这样孩子们一下子意识到自己没有坐好准备上课,很快就能安静下来了。当孩子们不能挺直腰杆正确写字时,我们就一起背诵“眼睛离书要一尺……”,孩子们一下子知道了要保持好的写字姿势。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不停地练习,儿歌的运用让孩子们愿意记住要养成的习惯,从而更快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巧编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确实,兴趣是一味良药、一把钥匙,谁能很好地运用它,谁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给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我认为课堂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更高效的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课文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采取多样的课堂激趣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趣味学习的兴趣。一年级的孩子们刚入学就遇上了枯燥难懂又抽象的汉语拼音,很难对这些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把汉语拼音称为“美妙而又神奇的拼音王国”,把单韵母和复韵母分别称为“单韵母城堡”和“复韵母城堡”。认识拼音时我就会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美妙而又神奇的拼音王国,打开复韵母城堡的门,去认识里面的新朋友。”这样,孩子们对所学的内容充满了惊奇,会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新的字母。因此,当教师遇到难懂而又枯燥的教学内容时,不妨巧妙地运用“编一编小故事”的方法,挖掘教材背后的内涵,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仿写童谣、编写故事更精彩

孩子们天生活泼生动,想象力十分丰富,这一切就注定他们是天生的优秀的故事家、儿歌编写家。因此,我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资源,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课文中童谣的形式,让他们大胆仿写童谣。如在教到《小脚丫》这首童谣时,孩子们十分喜欢这首童谣,因为它通俗易通,读起来朗朗上口。当我问他们“小脚丫除了能量大田,能量田埂外还有什么用处?你能仿照书上的形式说说吗?”时,孩子们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小脚丫能在沙子上画画,能在水中溅水花……因为充满热情和兴趣,他们创作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小脚丫》。又如当我们学到《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童话故事时,我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续写故事的结尾,他们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当我看到孩子们交上来的各种各样让我意想不到故事时,我不得不承认他们天生拥有编写故事的能力。这样,在仿写儿歌、编写故事的同时,孩子们第一次尝到了创作带来的欢乐,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歌和故事本身具有语言美、音韵美、内在美的特点,能让孩子们乐于读、喜欢读,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极大的兴趣,并让他们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始终是愉快地学习着、自主地学习着。更重要的是儿童天生的想象力在儿歌童谣和故事的编写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不仅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也为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我想,当我们让教学充满童真童趣,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更贴近低年级孩子心理的特点,让孩子们获得快乐时,也就打开了他们追求知识的愿望。在实践中我发现,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以及欢快而富有节奏的儿歌童谣让孩子们充满了兴趣。因此,我们要尝试将故事和儿歌带进小学低年级的课堂,点燃孩子们纯真的童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快乐天使,在快乐中成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上一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 下一篇:全球化中的媒介解析:作为一种对话介质的渠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