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在急救工作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21 08:06:04

护理管理在急救工作中的应用

为探讨门急诊护理管理模式,我们进行了尝试与改革,现介绍如下。

急救护理的特点

紧迫性:无论院前还是在医院内,均是急救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急救服务对象是各种急、危、重症的意外伤害的病人,急救工作体现在病人起病急、有效抢救时间短。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有效救治,以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强调高质量的急救成功率,是每位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职责。

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受现场卫生条件差、携带急救药品和器具有限等限制,使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应加强管理力度,克服困难。

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

复杂性:院前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的多变性及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救工作中护理管理原则

“第一”的原则:一切从病人需要出发,一切为病人。在现实可能与可行的条件下使病人和家属都满意。

安全有效的原则:以医疗护理质量为首位,力求高疗效,保证护理安全。

重点加强的原则:对急症、高危、疑难病症病人应该加强诊疗和护理,尤其对高危病人的抢救应争分夺秒地采取一切必要的、有效的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方法与对策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医护密切配合:①处置时间:病人在到达医院5分钟内必须得到救治,包括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等,同时通知医生。②护理文书记录要清楚、详细。抢救过程中,护士在书写抢救记录时要准确、清楚、内容完整,不得涂改,执行时间准确并及时查对。③遇有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经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在医生未到达现场之前,护士应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以便提高抢救成功率。④在医疗活动中,医生的诊疗工作与护士的护理工作缺一不可。在抢救工作中要与医生协调做好抢救配合。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能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时间。正确使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方法,降低致残率。

掌握急救药物用药原则: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机理、常用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如: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溶栓治疗,真正达到有效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原则:学习和掌握急救病人中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体征,急救处理时判断迅速准确、处置熟练、措施得当有效,将病人痛苦降到最低。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术: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吸引器等的使用及操作技术。并能熟练应用于各种病人的抢救之中,从而降低病人死亡率。做好仪器交接,保证仪器运转良好。

制定防范处理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预案:包括抢救预案、处理程序、报告制度,预防差错事故发生,减轻事故的损害。一旦发生纠纷,应及时封存原始病历,保存原始资料。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坚持每周2次临床护理查房,各种抢救器材每月考核,高年资护士围绕典型的急诊抢救及抢救预案进行授课,不断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急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及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还要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做到有条不紊,在较短时间内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技术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急救护理队伍是护理管理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周秀华.医院护理管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2.

上一篇: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的全程应用 下一篇:职业院校护生实习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