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0 03:36:37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篇1

(一)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切实履行政府办医职责,研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规模、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继续深化取消药品加成改革,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统筹推进药品管理体制和供应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与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通过组建医联体,提升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切实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和医疗费用监控,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二)深化新农合制度建设。加快新农合制度建设由扩面、打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实现新农合制度的持续深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50元左右,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75%,住院实际补偿比达60%以上,21种重大疾病实际补偿比例不低于70%。大力推进新农合患者省内异地住院即时结报,积极推动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强化基金风险监测评估和定点机构监管,加强新农合管理制度建设,继续深化综合控费费用支付方式,探索试行按病种、按床位付费支付方式改革,推动新农合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强新农合制度与大病救助、大病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的信息互通和操作衔接,充分发挥基金效益。

(三)健全基层运行新机制。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采购国家基药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乡镇卫生院采购国家基药金额占比必须达到65%以上,允许配备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家基药目录外药品(具体比例待省卫计委制定后另行通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基药(包括国家基药和省增补基药),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采购国家基药金额占比应达65%以上,村卫生室采购国家基药金额占比应达70%以上。改革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政策,引导合理用药。巩固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成果,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改革医疗机构药物采购方式,推行带量招标采购,切实降低药品价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货款及时回款率达90%以上。医疗机构100%上网采购已挂网类别高值医用耗材。加强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监管,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督检查,检查覆盖率100%。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政策,完善绩效考核和人事分配制度,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扎实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和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工作,继续拓展和深化乡村(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做好基层居民健康“守门人”。

(四)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完善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广安府办发〔2014〕53号)精神,科学编制《广安市健康服务2015-2020发展规划》,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给社会办医预留合理发展空间,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立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资本办医体系。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一批规模大并能够做精做细的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直接投向卫生资源稀缺的地区,如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区、开发区、郊区等;鼓励社会资本兴办1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力争社会办医疗机构服务量占全市总服务量22%;支持建立区域性的疾病防治检验检测中心;推动医养结合,重点发展健康养老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按照“优化资源、方式灵活、有序管

理、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一)认真执行现行计生政策。严格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坚决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防止生育水平出现大的波动,确保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1%以上。建立出生人口风险预警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推进计划生育证件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计划生育证件办理程序,明确办理时限,切实解决办证难问题。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进一步稳定良好生育秩序。

(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严格落实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政策,让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实惠;积极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作新模式,推进帮扶持续健康发展。开展创建示范家庭活动,每个县选择1-2个乡(镇)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模式新机制,重点解决好失独家庭在生活、养老、健康、精神等方面的困难。

(三)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将武胜县、邻水县分别纳入“省优”“国优”创建单位,提高基层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推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婚前健康检查深度融合,切实便民利民。强化信息化建设,力争到年底前全市村级移动终端使用率达100%。转变避孕药具管理发放方式,转移发放重点区域,扩展发放平台,提高服务目标人群针对性。推进计生文化惠民,打造具有计生文化特色的宣传载体,制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计生文艺作品。

(四)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卫生计生机构合并的优势,真正把b超管住,把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管住,把出生实名登记工作抓住。进一步加大打击“两非”的力度,开展“四抓”,即抓准入、抓信息、抓监管、抓惩处,建立完善查处“两非”区域协作机制,形成“一盘棋”的人口性别比治理格局。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降低到正常值内。

(五)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流入人口信息查验和交换处理工作,提高流动人口“一盘棋”服务管理水平;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和要求,做好信息采集录入、均等化服务、流动人口维权等工作,实现计生服务管理无缝覆盖;稳步落实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工作,简化办事流程,变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

(一)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改革和完善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既确保公卫经费使用安全,又使11类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提质扩面。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健康管理率。扎实做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公共卫生与医疗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二)切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疾控机构等级达标创建工作,指导广安区、邻水县创建二级以上等级疾控机构。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做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确保儿童免规信息化系统运行良好。指导广安区创建省级免规示范区。抓好重精管理工作,重精检出率达到4‰。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导岳池县创建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华蓥市创建省级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三)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继续推进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组织开展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鼠疫、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卫生应急工作各项措施,指导邻水县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

(四)提升妇幼保健能力。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改革,整合卫生计生技术服务资源,加强市、县(区、市)、乡三级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以落实市政府“农村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免费两癌检查”民生实事为重点,继续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叶酸补服等5个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机构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高度重视“单独两孩”政策带来的高龄孕产妇短期大量增多的挑战,切实做好高龄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和医疗服务,切实保障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五)深化爱国卫生运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全力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评迎检工作,认真开展好卫生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农村改厕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认真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完成健康促进医院试点、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等中财、省财健康教育项目,提高全市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六)依法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备案工作。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建设,加强监测数据管理,明确哨点医院工作任务,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开展集中消毒餐饮具监督监测,开展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强化协商合作机制。

(一)加强服务体系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总结评估,按照“立足2015年,统筹未来五年,辐射今后十年”的思路,做好“十三五”卫生计生发展规划和区域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快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抓大项目促进加快发展、抓好项目促进科学发展、抓项目集群促进跨越发展”的思路,力争对上争取资金在2014年基础上增长20%以上。加快推进广安市人民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儿科大楼,广安市妇幼保健院和前锋区人民医院建设,启动邻水县中医院、岳池县中医院迁建,加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度,确保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率分别达到95%、90%、90%以上;2012年中央投资项目完工率达100%和20

13年中央投资项目完工率达90%以上。(三)切实加强三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机构评价、急救指挥系统三大体系。充分发挥质控中心的作用,严格技术准入管理,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核心质量安全制度;改革医疗机构评价体系,对规模、收入等考核要弱化,对人民群众满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的考核要强化,引导医疗机构注重内涵建设,注重精细化管理,注重医疗质量安全;完善和规范120急救系统,50家网络医院规范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启动实施核酸检测项目,加快推进血站实验室改造、核酸检测设备招标采购和人才培训工作,力争年内正式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继续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三好一满意”、“大型义诊周”活动,抓好惠民医疗服务项目落实。

(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治未病”健康工程,提高中医药预防和医疗保健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深化“名科名医名院”战略,抓好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县级中医医院基层指导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提升中医药的影响力。按照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任务要求,将标准化中医科设置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宜技术开展项目、中医药服务量纳入重点监督考核内容,确保中医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五)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做好卫生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衔接,优化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加强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后的监管。开展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废物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无偿献血及临床用血管理,开展血液安全检查,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继续保持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和100%自愿献血目标。深化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全力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各县级行政区域实现全覆盖。切实做好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

(六)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整合执法资源,加大重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继续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和放射卫生监管专项行动,开展医疗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监督检查。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经常性卫生监督。健全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完善基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制度,推进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试点,加强综合监督能力。开展卫生计生执法稽查,规范执法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行政案件。

(一)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政治责任和最大政绩。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广安市党建工作责任制暂行规定》和《中共广安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转作风正“”,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机构改革后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制度建设。

(二)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深入推进预防腐败“广土工程”,深化“廉洁医院”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2013—2017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五年规划,加强对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强项目、财务、人事等重大问题决策监督和党员干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切实加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案件的查办力度,严厉打击医疗卫生行业腐败行为。

(三)加强卫生计生行风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继续开展贯彻落实行风建设“九不准”、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诚信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抓好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加强卫生计生系统“天成指数”分析研判和预警工作,落实“天成指数”动态管控和责任追究。继续规范的处理流程,加强督办的跟踪落实。

(一)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修订完善《广安市名医评选管理办法》、《广安市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广安市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广安市十佳医生(护士)评选管理办法(试行)》,积极评选表彰并进行重点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作用,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卫生人才。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签约免费医学生30人。联合人社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急需短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招聘政策文件,力争通过考核招聘和公开招聘方式为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新增工作人员250名。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金计提办法,探索适应卫生计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继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和申报力度,认真做好科研教育管理工作,完成住院医师规培100 人,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38人。探索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持续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深入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探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广安深度合作,完善与重庆、成都、上海徐汇区和江苏泰州市等地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合作机制,安排50名医务人员外出接受免费进修培训。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加大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卷的检查力度。

(三)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完成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建立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例数据库的运维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建设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完善居民健康卡应用环境改造,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力争2015年发卡率达到40%。(四)加强计生卫生宣传工作。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和相关媒体的沟通协调,积极构建卫生计生社会化大宣传格局。全面深入宣传中、省、市关于卫生计生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深化医改、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等重点工作宣传,加强卫生计生先进典型宣传。深入推进人口和健康文化以及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新闻制度,完善舆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优化舆论环境。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篇2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的卫生技术人员一共620.3万人,其中,各级医院占了370.6万人,社区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合计却不足200万人。农村医生缺口53万,但每年却有50万医学院毕业生转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全国医院数量共约2万家,而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站)加起来,超过了7万个。《公报》还显示,2011年年底,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一共112.6万人,却要服务66万多个村卫生室。

更严峻的是,农村全科医生匮乏。全科医生是指能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对乡村患者尤其重要。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据媒体公开报道,我国目前只有7.8万名,且素质不容乐观。

一方面是学医的人多了,另一方面基层卫生机构却是人才难留,医科大学生在城市就业持续“过剩”,为了留在城市,一些医科生被迫转行。

其实,大量基层医生流失和医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待遇太低,收入不及大医院的1/3。很多社区医院医务人员收入还没有当地街道办或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收入高。正因如此,有的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不得不半耕半医,有的城市基层卫生工作者要么离开基层,要么放弃医护职业。二是技术水平很难提高。基层病人少,多是常见病,自己的水平很难提高,要发论文、评职称都很难。三是中医处境艰难。现在很多人习惯“有病看西医,调理看老中医私人门诊”,卫生院的中医科没有生意。

让医生扎根基层

根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国将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培养培训。《国家“十二五”期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到2015年,要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定向免费培养已成为“利器”之一。

日前,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将面向农村基层培养大批实用型的全科医生,让中西部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能增配一名医学本科生。据悉,该项目将选拔来自农村基层的学生,到医学院校接受免费的全科医学方向的本科教育,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进入乡镇卫生院服务。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新医改 医科 大学生 职业规划

[作者简介]邱勇强(1971- ),男,广西陆川人,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广西 百色 533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90-02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只有站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从容不迫地应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正因为如此,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立足于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时代特点相联系,与现行政策相结合,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可行。结合当前医药卫生行业所进行的新医改,来规划医学生三至五年的大学生涯及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是明智之选,能够真正做到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有效匹配、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医改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要求

我国从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包括了全民覆盖将全体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倾向基层方便城乡居民求诊就医;均等化降低城乡居民患病风险;吃药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用药需求;治病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等几个主要方面,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将把资金、项目、人才政策长期向基层倾斜,为医学生服务百姓、报效祖国、建功立业提供广阔天地和新的机遇。基层将成为医学生们职业生涯起步的新起点,也将是他们施展才华、成长成才的大舞台。顺应基层就业的潮流,要求医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应结合新医改的内容而行。通过对新医改基本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了新医改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要求:

1.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的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最重要的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具体而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成为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基础,也应成为医学生职业规划的立足点。医学生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铭记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从心底里把服务基层民众的健康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核心部分而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关爱病患、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才能够把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才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认清方向。

2.服务基层的功能定位,要求医学生树立基层大有可为的牢固信念,使有能力者脱颖而出。乡镇卫生院在政府主导、农村居民参与以及县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乡镇卫生院的资源为基础,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为重点,为全体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的服务。乡镇卫生院应该具备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行政管理三种职能,这种功能定位对无论哪种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们,都多多少少提出了类似于全科医学模式的要求,就是说他们需具备本专业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应具备预防保健、卫生行政管理的基本素质。所以更要求毕业生们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有所提高。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基层的发展正是其发挥才华的广袤舞台,应更多地鼓励他们勇于积极进取,敢于有所作为。同时,解决好基层缺人的首要问题,就是政策导向要好,留人机制要完善,给基层工作的医学生们提供较好的收入和待遇的同时,为有能力者提供重用和晋升的机会和出路。再者,就要看医学生们能否具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能力了。

3.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要求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实力。基层医院和医疗机构,要想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必须要在医疗技术和服务方面过得硬。一方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实行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紧张问题,是基层医院需要逐步建立和解决的制度问题。另一方面,完善医护人员以专业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质量、业绩成果和医德医风为主要标准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这必然对医学生的理论、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都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政府只有加大医疗投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生待遇,医院、医生不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上,辅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二、医学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盲区

1.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导致前途看不清。不少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总觉得那是毕业前找工作才要面对的事情,而非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加之有的学校老师对这方面的指导不到位,也使得医学生们对前途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只是觉得就业越来越难,但如何明确方向,如何应对就业难的问题,就不会客观分析了,也没有长远的设想和打算。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更是找不到出路,不会设想或者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2.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或定位不准。不少医学生在择业就业中或好高骛远,或井底观天。很多医学生采取主观臆断来判断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从而造成一部分人会有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另一部分人又只看到行业发展中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等很小一部分行业,不了解与医学行业相关的众多新职业和新渠道同样具有的广阔前景,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同时,没有运用科学评测方法和工具对自身情况及其身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评估的习惯和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对职业走向及合理定位也就没能很好地考虑清楚。

3.对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不重视。一方面是唯文凭论,认为只要毕业拿到文凭就万事大吉,不愿意多钻研一下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不少医学生认为就业就是看关系。有一定关系的沾沾自喜,没有关系的也只剩下悲观失望、毫无自信的自怜自艾,结果都同样是在学校里混日子、混文凭。所以无论哪种,都只是把外部条件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忽略自身的主观努力,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以后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样必然对自身职业发展极其不利。

4.无提高职业转换能力的意识。如何指导医学生们有效地科学规划大学学业生涯及其以后的发展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充分发挥特长,开拓眼界,提升能力,拓宽职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条件和综合素质,既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由之路,也会成为他们职业转换能力强弱的不同表现。强者在面临择业时足够自信,无论临床工作或者宣传、管理等行政工作,还是营销工作等,其能力都能拿得出手,把握得住。即使是自主创业也同样有信心做下去,而弱者只会选择医院等单一的部门,无其他择业就业的回旋余地。

三、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医学生规划生涯规划要符合时代要求。一是要充分了解新医改及就业政策的最新趋势和内容,有目的地抓住有利的政策和时机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如新医改的基本内容,国家有关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五项政策和五大计划。同时还有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选调生等其他政策和计划,甚至是对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必要条件、实施步骤的了解等。通过这些与自身发展相关的政策扶持,为自己的职业起步寻求合适的发展出路,这也是医学生毕业后面向社会和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二是要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医学生要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既需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才学智能,更需要加强自己人格的锻炼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应注重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

2.医学生规划生涯规划要突出专业特点。一是突出职业认知,即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目标、职业要求、职业特点、职业道德等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从而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寻找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差距,从而有效地规划职业生涯。二是培养职业意识,即根据职业发展趋势及前沿而进行的规划着重锻炼医学生们提前了解职业、探索职业,并有目的地进行职业实践的职业准备的过程。

3.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体现自我发展。一是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每位医学生虽然以后从事的大多数是医疗卫生行业或相关工作,但因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个性品质、爱好特长有所不同,可利用的自身资源也有所不同,加强自我认识能够为进一步提高职业兴趣,克服不良习惯,挖掘职业潜力,提升职业能力打好基础。二是强调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位医学生的家庭背景、发展环境都有所不同,加之对职业的认可又都不一样,所以学会把控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才能有效做好职业规划,不因他人的质疑而放弃自己的坚持,走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使职业发展符合自己的内在需求,及早结合所学专业恰当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经过前期的正确分析、评价后,初步确定与自己特质、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是什么,即自己能做什么;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提出自己竞争的优势和实力在哪里;同时,看清该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进而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职业起点、目标行业、目标单位、实施步骤等。

4.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确保切实可行。一是具有科学性:运用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和测评工具,以自身认识为基本出发点,科学规划与自身情况相一致的发展目标。二是具有计划性:计划周详,论证严密,包括对职业认知、自我认知,不遗漏任何职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因素,以综合和全面的规划为准绳。三是具有可操作性:每个不同时期和阶段所确定下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实施目标过程和指标上要具体和可行。四是具有层次性: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区分专业层次、阶段层次、内容层次等。专业层次主要针对本专科学生而言;阶段层次是针对大学期间所在不同年级和时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规划;内容层次是针对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或在职期间的发展规划而言的不同规划,如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工作实践能力、考取各种资格证等素质拓展内容等。

医学生在新医改的背景下,结合新医改的基本内容做好职业生活规划,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能为自身提供优良的发展设计,使医学生更加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为将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苟加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8).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5-6).

[4]孟润堂,朱国军,龚文举,等.新医改背景下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的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2(2).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收支两条线 难点 对策

现阶段,为了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的增长,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始探索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湖北宜都等地,但是这一模式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一、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影响

收支两条线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实施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取得的收入全部上缴到财政专户,其支出全部纳入到部门的预算管理中,由财政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结余经费由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综合平衡,对合理的超支部分由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予以补偿。彻底切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营业性收入的关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不再“以药养医”。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原有的财务运行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向了预算,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要求各个单位的资金使用要有预算、有重点、有计划,客观上促进了各个基层单位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对支出的管理。

2、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没有改变预算的执行主体、财务的管理职责和资金的使用权限。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核算主体权限和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但是,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实施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的核算、划拨和支付等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资金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方面转移,要求财会人员必须要对宏观经济情况和本单位的实际经济状况进行很好的了解,熟悉相关的财政政策,熟练运用财务知识和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未来一定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3、会计核算科目需要重新设定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后,会计科目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增加了“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与财政进行资金返回和收入专户的清算;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拨款只是通过用款计划、用款额度和经费质变进行反映,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会计核算不再使用原来的“银行存款”科目,增加设置了“财政应返还额度”以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新的会计科目。

4、财务的监督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财政资金不再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银行账户,而是集中存放在国库的单一账户体系中,财政部门通过直接支付或者授权支付的方式,能够对每项资金的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用款计划、实际支付情况以及授权额度等都能够得到全面的监控,有效地杜绝了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违法行为,保证财政资金得到合法有效的利用,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难点

当前,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但是这些地方在实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的合法合规性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后,医药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在对其收入进行管理时,不应该只重视吸纳资金,轻视资金的合法合规性。客观上要求相关部门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的采购和收费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行为。现阶段,在部分省市试运行的医疗卫生材料和药品的统一采购配送制度,在这方面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支出

维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其支出主要是两大块:机构的运作经费和人员的待遇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机构的运作经费和人员的待遇经费都将由财政给予保障。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经费主要是指医疗用品的消耗支出、水电支出、基本设备的支出等,这些支出根据实际消耗情况就能够基本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核定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其总体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在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初期,应该适当提高当地医疗工作者的工资水平,以此鼓励并吸引医务人员下基层。只有当工作人员没有创收的压力时,才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公益性。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薪酬考核制度的改革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全部由政府承担,工作没有了压力之后,工作效率就可能会下降。为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试行绩效工资与档案工资相结合的工资考核制度,绩效工资虽然不与经济创收相挂钩,但是与完成工作的质量相联系。例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工作、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妇幼保健工作以及传染病的防治等工作挂钩,还可以结合当地群众的满意度等指标对其进行考核。

4、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试行收支两条线的基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该根据当地政府财政可以承担的水平和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综合考虑。因为试行收支两条线后,地方财政要保证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很多地方的财政现在还是不能轻易实现的。如果没有当地财政的支持,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无法很好地运转。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的发展取向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试点实施收支两条线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1、找准自身的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是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本的医疗服务。例如,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进行老年保健和妇幼保健、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定位在诊断治疗慢性病和“小病”上,不应该像大医院一样追求高精尖,配备价格昂贵的医疗器械,应该以发挥预防功能为主,重点做好病人住院前和住院后的相关服务,充分发挥大型医院无法做到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作用,大力开展与健康保健相关的服务项目。

2、切实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得小病如果去大医院就诊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会产生浪费;对于医院来说,大型医院看小病,也是对卫生资源的浪费,所以,应该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首诊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真实实现“小病进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

3、进行医保政策引导

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正确的医保政策对群众进行引导,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真正落实到位,让群众看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但是由于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在各个医院并没有大的区别,医保的相关部门在费用控制上也没有下大力气,使得医保的参保者不论大病还是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二级医院分流病人的压力较大。适当运用医保政策,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报销额度,在政策上引导病人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流。

4、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

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并完善市、区分级承担医疗卫生投入经费的相关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持续并均衡的发展。另一方面,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城镇规划中,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落实。

总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推广还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进都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所以,已经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部门应该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整改,真正发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积极作用,并为将要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傅家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实践及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7(2).

[2] 杨灵:医院集团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4).

[3] 苏荣生、郑金兰、李进亮:乡镇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应注意的问题[J].卫生经济研究,2007(10).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篇5

__x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紧紧围绕“三基”建设,坚持上下联动、利导驱动、机制推动,不断强化基本建设,规范基本服务,在领导力量上加强、惠民投入上加大、综合服务上加力、依法行政上加压,开创了卫生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上下联动打造“行业党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为了加强卫生计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开展“三基”建设各项工作,结合本系统党员人数实际情况,经向上级党组织申请,成立了以行业为依托的__x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党总支,党总支下设了由区属医疗单位为核心的3个党支部,并选举产生了党总支支委会。__x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行政管理__x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家寨卫生院5家单位,在开展党的各项活动时以大卫生计生为引导,完成各项重点任务,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下设的三个支部,可在各自不同工作领域按照需求开展不同活动,既丰富了广大党员的工作、生活,也突出了各自特色。

全面锻炼开展“上培下挂”,稳步提升卫生计生从业人员基本能力。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基本技能,方便辖区群众就近得到较好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__x区卫生计生系统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分别与省市级大医院联合开展“上培下挂”各项活动。充分利用地区医疗资源,以三甲医疗单位青大附院为核心,通过协商合作与__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松散型医联体,实现核心医院向下级医疗机构提供专家和技术支持,联合体内的信息互认、转诊,达到资源最优的整合和分级诊疗扎实推进的目的,并为广大群众拓宽就医渠道、提供更便捷的转诊服务。活动中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__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与省市级疾控中心;区妇保站与省市级妇保站;彭家寨卫生院与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形成八对技术帮扶对子,定期派遣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我区对口帮扶的医疗机构进行坐诊、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开展技术帮扶。与此同时,区属各医疗单位也不定期派遣相关人员前往上级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基层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将技术骨干不定期送往省外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医疗机构学习经验、技术。

动态管理明确“三个清单”,切实保障基础工作更好完成。基层卫生计生工作繁杂且量大,自加强“三基”建设各项活动开展以来,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提前谋划,为做到对各项重大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系统“三基”建设各项任务高质量如期完成,要求各项工作实行“三个清单”动态管理。“工作清单”将本系统各项重点任务逐一罗列,并分为不同阶段分别完成,注明每阶段应完成的工作以及此项任务的完成时限、主要负责人;“措施清单”把完成各项任务所采用的具体措施、主要方法等内容详细记载,以达到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进程清单”中会清楚记录各项任务在该时段的详细进展情况,以此保障任务完成时间。“三个清单”制定出台,可为局领导班子了解各项工作提供及时、准确、详实的资料,保质保量完成区委下达的“三基”建设各项重点任务。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篇6

五大亮点折射民生关怀

规划中,包括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每个县级中医医院都有特色中医专科、确定10余种现代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推进中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骨干的五大亮点折射了民生关怀。

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药医疗资源,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医医院(所)预期达到3397所,2010年为3232所。

“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规划对2015年的中医院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

同时,规划还强调,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60%。

为了更好满足城乡基层群众对中医医疗的需求,规划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资源。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形成区域中医药诊疗中心,每个地(市)至少建设好一所地(市)中医医院。

规划规定,在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方面,到2015年,再建一批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力争每个县级中医医院都有特色中医专科(专病)。

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批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每个省(区、市)建好至少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县(市、区)建好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到2015年,力争有3个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规划明确强调,要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基础平台,遴选确定10余种现代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以提高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开展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实现防治方案的优化和推广应用。

规划指出,要选择中医药具有疗效优势的30种常见病,对其病证结合诊断标准、辨证规范、临床实用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药诊疗手段和方法等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形成规范并加以推广。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以重点专科(专病)为基础,一批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协作中心将全面建设起来,还将系统地梳理临床验证中医优势病种,优化形成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面对中医传承问题,规划指出,要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和利用民间医药知识与技术。

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中医原创思维、中药方剂基础、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在中医药现代传承方面,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总结研究,建立一批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中心。

规划还提出,要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熟化研究,开发研制一批符合中医医理和临床规律的诊疗仪器设备,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筛选、评价一批民间医药验方及诊疗技术。

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规划规定,到2015年,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名民族医药人员),对5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含基层民族医药人员),为城乡基层培养3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

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落实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遴选700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配备1400名继承人;开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遴选1000名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进行培养;造就一批国家中医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到2015年,建成100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100个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工作室)。

在规划中,除了对上述重点领域的任务明确要求外,还对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发展、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法制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等重点工作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2015年中药产值将超5500亿

《规划》明确,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未来将通过加大投入和建立完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

《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支持疗效确切、可供临床选择的中药新产品走向市场,支持紧缺、用量大、且有较好种养基础的野生药材品种人工种植养殖,以及中药生产关键技术成果的应用,发展一批聚集效应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并打造一批中药龙头企业。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统计,2010年我国中药产业总产值已达到3172亿元,而根据《规划》预测,“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将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长,预计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5590亿元。

在具体支持政策方面,《规划》表示,接下来将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并通过加强野生中药资源培育基地建设和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对重要、资源有限的野生中药原材料的宏观调控,鼓励具有优势科技资源和特色技术领域的企业建设重点研究室。

此外,“十二五”期间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并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和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

《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力抓一批中药可持续发展专项,包括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试点项目、中药生产关键技术继承创新研究、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医传统名方系统研究,以及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与优势建设。

除了中药工业外,《规划》表示将大力支持中医医疗服务发展,并提出未来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等。

《规划》对此强调,要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特别是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据悉,未来在医疗保障政策中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将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

医药科技“重心下移”

业内人士解读认为,《规划》可提炼出的三个核心词汇是“创新”“预防”和“基层”。

《规划》指出,我国是医学研究的“资源”大国但并不是“创新”大国,解决疾病和健康领域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医学科技的创新突破。我国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还以仿制药为主,大中型、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中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标准等诸多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关人士表示:“《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新思路在于首次提出了‘重心下移’的观点,把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市场当作重点来抓,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这实际上也是新医改三年重点规划中对‘医药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呼应。看点主要在加强病前‘防’‘诊’‘疗’研究更加重视。”

“重心下移”是《规划》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以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医学科技研究的不仅要发展适于大城市、大医院需要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更要关注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新型整合医疗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规划》还指出,要落实“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综合分析生物、环境、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点发展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筛查、预测预警及综合干预技术,加快推进健康测量和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使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窗口前移,实现由“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与发生率。

“一些注重病前预防的疫苗产品、诊断试剂将受益,比如华兰生物等。”

《规划》的发展重点包括突破一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

除了在药物创新方面有要求,针对中药行业的药物特点和原料供给等,《规划》还提出“中药现代化”:进行GAP种植基地技术优化升级及规模化推广,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培育研究和替代品研究,加强新型中药饮片研究以及中药新剂型和新工艺的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重点加强疗效确切、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现代中药研发等。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篇7

该活动由山西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领导组办公室、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山西省基层卫生协会、晋中市科协协办,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医学分会、左权县科协、左权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承办。

7月23日,山西省科技助力健康扶贫启动仪式在左权县召开,山西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领导组副组长,山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郝建新,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巡视员杨恩建,左权县副县长吕爱鸿,山西大医院副院长张莉芸出席仪式。活动主办、协办单位相关人员,左权县、乡、村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共计400余人参加仪式。山西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石宝新主持会议。

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与左权县卫计局签订科技助力健康扶贫帮扶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在左权县建设省级医学服务站,开展对口健康帮扶服务,提升基层医疗保健水平。

吕爱鸿在致辞中代表左权县委、县政府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活动方到左权开展基层医疗培训、为群众义诊表示衷心感谢。吕爱鸿表示,“十三五”以来,左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推动基层科普、健康扶贫行动计划实施。山西省科技助力健康扶贫专家团走进左权,将帮助左权解决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不足的问题,左权县委、县政府将借势发力,为专家团队提供优良的合作环境,进一步推动左权健康扶贫工作。

张莉芸表示,山西大医院将通过此次健康扶贫工作与左权县达成医疗帮扶协议,建立长期关系,努力将风湿病、高血压等知识普及到左权各个乡镇,为山西风湿病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郝建新为首批建设的左权县人民医院、麻田镇卫生院、泽城村卫生室3个健康e站授牌,左权县人民医院院长程建东接牌。该健康e站由山西智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捐建,并捐赠3套全省第一县乡村远程医疗健康大数据系统。公司副总经理李文佳现场演示了使用方法及其优势。该系统试用成功后,将在全县推广。

会上,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科处副处长李志华、山西省基层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蒲连兵、晋中市科协主席张元存分别讲话。

启动仪式后,山西大医院副院长张莉芸、山大一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傅自力等7位专家在医卫双优下基层讲座上,分别从认识风湿科风湿病、高血压的危害与防治、慢病管理在风湿病中的作用等方面对左权医务人员进行医技培训,为基层的医务工作者灌输先进治疗理念与经验,强化左权基层医生的技能,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山西省科技精准扶贫走进左权大型义诊活动在桐峪镇桐滩村、麻田镇泽城村、郭家峪村以及寒王乡宋家庄村4地同步展开。来自山西大医院、太原市人民医院、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中医院附属医院的29位专家、教授分赴各村为300余人进行义诊、发放2000余份资料宣讲健康科普知识。

基层中医医生工作计划篇8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现状

经过长期发展,我市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36个,其中,医院7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2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4个;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1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31人、注册护士数为1.65人;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就诊人次为2103.5万人次,住院患者52.5万人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病床周转次数分别为27.6次、28.7次、18.6次,病床使用率分别为90.8%、89.5%、59.1%,住院率分别为3.8%、2.8%、1.1%,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9天、11.1天、9.8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机构就医吸引力不强,医疗服务有待提升,致使本地大量患者外溢;二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老龄化趋势加剧,专科医院、康复疗养保健机构少,重点学科建设薄弱,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医、保健需求;三是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供给与合理利用不足,医疗服务利用主要集中在高级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大部分基层卫生机构和专科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较低、门诊量不足;四是我市仅有5个专业精神病诊疗机构指导全市236个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病防治服务,精神卫生诊疗网络尚不健全,精神卫生疾病防治力量不足;五是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未能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未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二)面临形势

从规划远景目标看,党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梦,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面临新的更大挑战。

从人口结构层面看,到2020年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7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医疗服务需求将急剧增加。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医疗卫生资源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更为凸显。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公共资源造成压力,特别是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从居民健康需求层面看,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居民生活方式迅速变化,疾病传播速度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日趋加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从技术和协同发展层面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推动与京津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发展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和“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要求,以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宗旨,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核心,立足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充分考虑协同发展前景,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基本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我市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及布局。

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当前,着眼中长期,科学优化、合理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与群众服务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坚持保障公平与提高效率相统一。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协调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多渠道筹集医疗卫生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坚持区域整合与协同发展相融合。统筹城乡、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优化整合和均衡调配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功能。紧紧抓住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群众健康水平的同质化、一体化。

坚持内涵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相协调。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尤其是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资源规模,坚持走精细化内涵发展之路。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建设高水平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着力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医疗卫生保障。

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好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政策,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及资源配置标准

根据本规划指导思想和医疗机构设置原则,以人口数量、患病状况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状况为主要依据,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设置。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数量与规模,对于需求量大的专科医疗服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专科医院。鼓励引导社会办医,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根据省与北京市卫生合作框架协议,适度承载北京医疗卫生资源溢出和服务。

(一)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1.医院

(1)公立医院。

——省办医院。设置省办综合医院1家,即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到2015年底床位数为1690张,按照“增加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在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增加其单体医院的床位规模。

——市办医院。分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设置市办综合医院2家。承接首都医疗机构外溢,按照每年新增人口与医疗需求相符的原则,以引入社会资本为主,在市区北区(双峰寺空港区)新建三级综合医院1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相关政策,部分县级医院可逐步升级到三级医院标准;鼓励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向中心城区外迁移;严格控制一级医院数量,中心城区不再新增一级综合医院,市域内不再新设置50张床位以下的一级综合医院。

中医医院。设置市办三级中医医院1家。鼓励社会资本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中医医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健康需求变化,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医院设置进行调整。

专科医院。主要包括:

市第三医院。由市肿瘤医院和新建的市传染病医院合并而成,建设成为集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市级肿瘤和传染病专科医院。

市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市妇儿医疗、保健和指导任务。

市儿童医院。新建市儿童医院,以儿童疾病防治为主,承担全市儿童重大疾病防治及指导工作。

市精神病医院。设置市精神病医院,以精神疾病治疗和心理咨询为主,承担全市精神疾病防治及指导工作。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立精神科病房。

市口腔医院。迁址新建市口腔医院,改善现有医疗条件。同时分别在市区北区(双峰寺空港区)和西区(双滦区)建立4-6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口腔医院门诊部,开展口内、口外、牙周、儿童牙病、口腔种植、修复等口腔诊疗项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腔医疗保健需求。

——县办医院。依据县域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县办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各1个;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每个县至少有1家县级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有条件的县可单独设置精神病医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工作。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根据我市实际,依托市中心医院和技术力量较强的专科医院,建立区域市级综合性医疗中心和市级专科性医疗中心,主要面向辖区居民提供代表本地区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性医疗服务,并承担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一定的医学科研任务。

(2)社会办医。社会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市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状况,鼓励以社会资本举办为主设立特色专科医院,重点建设骨科、心脑血管病、老年病、康复、精神病、眼科、耳鼻喉、肿瘤、皮肤病、烧伤、整形外科等专科特色突出的医院,与公立医院形成相互补充、错位发展,力争建成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品牌特色的社会举办医疗机构,实现社会办医床位数占全市总量的比例有所上升,办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政府举办为主,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10万服务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可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人口一般在1万人左右。随着城镇化加速和人口增加,可在符合条件的城市新区和街道办事处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城市一级和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可依据需要,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域内可依照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则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要面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初级医疗卫生保障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由辖区政府解决,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地点与所属街道不符的重新规划设置。

(2)乡镇卫生院。分为一般乡镇卫生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山区等交通不便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支机构,同一乡镇不能同时设立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成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县办医院分院。

(3)村卫生室。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按照基层医改的要求,继续强化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建设任务。

(4)个体诊所等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鼓励发展特色专科诊所,新设置诊所以本辖区服务人口数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上一定区域范围内不重复设置同一类别诊所。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公共卫生科为补充,构筑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

市级设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各县区分别设置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中,未设置疾控预防机构的承德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新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保障全区国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公共卫生科。每个乡镇卫生院设公共卫生科。

(2)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县市合、乡增强、村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机构职责整合,理顺服务职能。

整合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组建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整合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组建县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其中,未设置妇幼保健机构的承德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新设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所,保障全区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计划生育技术、妇女健康检查、孕前优生检查等服务项目落到实处,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整合乡镇卫生院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组建新的“乡镇卫生院”,加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接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保留村卫生室和计划生育服务室,场地资源共享共用;保留村医、计划生育村专干和育龄妇女小组长。

(3)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整合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计划生育执法机构,组建市卫计委综合监督执法局。整合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和计划生育执法机构,组建县区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局。其中,未设置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局的承德高新区规划“十三五”期间新增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1家。将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更名为乡镇(街道)卫生计生办公室,做好域内监督执法和卫生监督等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协管,承担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工作。村(居)计生专干兼任村(居)卫生计生监督信息员。

(4)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精神卫生工作管理机构。设置市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各县区均设置精神卫生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县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乡镇(街道)设置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负责辖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病人线索摸查、建档立卡、免费发药、社会康复、技能训练和定期家庭随访、转诊等工作。

——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设置市级精神卫生防治中心1家,承担患者的紧急住院治疗任务及由县区转诊而来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任务;协助市卫生计生部门规划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定期统计、分析、评估、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指导县级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承担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县区分别设置1家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有精神专科医院的设在精神专科医院内;无精神专科医院的至少在县办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承担专业技术指导工作。

(5)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依托市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设置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指挥调度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资源,承担全市急危重症病人求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工作;宣传急救常识,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收集、报告和传递急救信息,参与维护急救“绿色通道”。各县区根据需求科学设置紧急医学救援机构和紧急医学救援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为龙头、县区紧急医学救援机构为依托的全市医学救援网络体系。

(6)中心血站。设置市中心血站1家,难以覆盖的县区可依托县办综合医院规划设置供血点。

(7)卫生信息化机构。将市医学情报站更名为市信息中心,相关职责由信息中心承担;各县区设置专门的卫生信息化机构,实现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和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的六大业务协同应用。到2020年,我市全面实现市域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互联互通”的卫生计生信息化构架。

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融健康理念于养生养老服务之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实现医疗卫生与养生养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采取医务人员定期巡诊、派人员驻守、开设“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为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诊疗和急诊急救服务。“十三五”期间,在全市实施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双十”工程,规划建设10个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医养结合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园区,满足10万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养老需求,为承德及京津地区群众提供良好的健康养老服务。

(2)健康养老照护机构。根据全市老龄化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谱、就诊模式及市场需求,规划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照护机构,相关机构床位及人员设置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支持依托综合医院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健康养老照护病区。鼓励有条件的的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以健康养老照护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市区与县区健康养老照护机构的数量按照1:1的比例设置。

(3)健康管理机构。设置市健康管理机构,满足居民相关健康需求。县区健康管理机构按照区域发展和保健需要进行建设。

(4)美容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

(5)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可根据全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结合当前临床检验能力和水平,设置一定数量的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市级与县级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的数量按照3:1的比例设置。

(6)加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机构建设。在市、县中医院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加强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抓好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和项目评估工作。大力发展基层治未病医疗队伍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卫生院新增1至3名治未病巡诊中医人员,定期进村入户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

(7)其他诊疗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其他诊疗机构。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1.床位配置。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现有病床使用率及医疗机构级别、功能等相关指标,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规划床位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县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可适当增加;市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省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专科医院的床位规模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在严控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的同时,对公立医院实行动态调控。医院病床使用率低于9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床护比配置不达标时,一般不得新增床位编制;医院病床使用率低于8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时,应适当减少床位编制。

2.人员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是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和服务能力。鼓励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并获得执业(或职业)资格(合格)证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

(1)医院人员配置。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2.50、3.10人。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万名居民配置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按全科医师与注册护士1:1的比例配置社区注册护士;其它卫生技术人员不超过9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总数的5%。

——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

——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乡镇卫生院人员本着精干高效原则,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等因素配备80-90人。在人员配置总量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90%,行政后勤人员比例不得超过10%,公共卫生人员不低于3-4名;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医师。

——村卫生室卫生人员配置。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以上资格医师)执业;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村卫生室或联办的村卫生室,每增加500-1000名服务人口应增加1名乡村医生。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到达0.83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根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实施办法》要求,按常住人口0.3/万的比例,核定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按常住人口1.35/万的比例,核定设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常住人口少于15万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数不少于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现有人员编制标准高于本标准的,可暂维持现有人员编制总数不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公共卫生人员3-6人。

——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根据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因素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乡级机构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均不得低于总人数的80%。

——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人员配置。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合理配备人员。

——血站人员配置标准。根据年采供血等业务量合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

——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人员配置。按照区域人口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员。

——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人员配置。按照区域人口及承担的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合理配置人员。

3.设备配置。根据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结合全市医学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大型医用设备实行总量控制,按照“规划、论证、申报、审批、采购、反馈、评估”程序,办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严格控制利用贷款、融资、集资等形式购置大型医用设备,严禁单位擅自购置或无证使用大型医用设备。对社会举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预留一定配置额度予以支持。鼓励在医疗机构分布密集区域,设置影像、病理、检验中心等机构,整合大型医用设备资源,提高设备阳性检出率和设备利用率。

4.技术配置。健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负面清单制管理。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医疗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以发展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为目标,立足我市实际,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指导,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重点专科,形成以市级为主体、县级为基础的临床重点专科新体系,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可持续发展。

5.资源信息配置

(1)积极应用新技术。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发展,促进智慧医疗服务和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投资建设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项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

(3)积极推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和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率。鼓励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缓解边远地区和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降低就医成本,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

(4)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卡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

(5)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构建与互联网安全隔离、联通各级平台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高效安全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6.经费配置。规划期内,按照“两个提高”(即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提高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的政府补助政策。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基层卫生机构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经费投入保障。

四、保障政策

(一)完善医疗卫生资源调整机制

拓宽医疗卫生费用筹资渠道,提高财政和社会投入比例,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在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等系列改革基础上,按照“科学调整存量、严格规划增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严禁举债建设和装备,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公立医院资源过剩的县区,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布局,根据需要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超出规模标准的公立医院,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压缩床位。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和人才定向培养的支持力度。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按照相关规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设施配套,逐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和均衡性。

(二)构建多元化办医新格局

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多渠道筹集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新建城区,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建设;优先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县域医疗能力和水平;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达标率95%以上。加强社会举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效率。推进区域注册及医生多点执业备案,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探索公立医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科学评估办法,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三)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以居民健康需求为依据,合理确定各类人才队伍规模,制定有利于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强护理人员培养,促进医护队伍平衡发展。强化医教协同发展,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卫生计生行业需求紧密衔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合格临床医师。

以卫生计生人员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切实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加强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创造良好职业发展条件,鼓励、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护理、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

健全以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事业岗位的70%,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为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规范医疗服务价格

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监管,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保护患者合理就医。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推广开展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探索建立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资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降低药品、耗材、大型设备检查等价格,同时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五)推进防治结合与中西医协同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强化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要承担起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患者的治疗任务,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中西医综合服务能力。市办、县办中医院及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国医堂。

(六)推动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动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和健康信息共享、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拓展健康服务范围和空间。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在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精准化,提高服务能力和防控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制定并落实支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的政策,对非政府办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位、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以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中医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多样化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支持发展大健康新医药产业集群。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重要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建立问责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本规划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二)明确责任。市卫计委依据本规划组织实施,重点规划市办及以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将床位配置标准等卫生资源细化到各县区,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县区卫生计生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地方实际,编制县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逐一细化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明确各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配置规模,对村级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县区规划编制要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目标;要与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做好与本规划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合理控制资源总量标准及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县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经市卫计委组织专家论证、县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及时报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抓好组织实施。

(三)协调联动。卫计、发改、编制、财政、人社、国土、住建、规划、民政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工作。卫计部门制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改部门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依据本规划对新改扩建医疗卫生建设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编制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设置;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人社部门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住建、规划部门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将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预留医疗机构规划用地;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四)严格实施。及时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将规划作为项目立项建设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医院设置和改扩建、床位规模扩大、大型医疗设备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贯彻落实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审核备案和公示制度,新增床位后单体规模达到或超过1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报国家卫计委备案(中医类医院同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超过1200张床位以上的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报省卫计委备案。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级评审和财政资金安排,医保部门对超出核准床位的医保费用不予支付。

上一篇:民营医院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妇幼医生日常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