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传染病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时间:2022-08-18 10:33:01

浅谈提高《传染病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随着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医学教育需求。《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由于传染病疾病谱的改变,一些新型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流行,使《传染病学》教学受到高度关注,培养从事传染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是该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医疗卫生战线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染病学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目前,各医学院校的传染病教学内容较陈旧并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给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医学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医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传染病学》教学工作,总结出一些认识,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故事、历史资料导入法

在每一轮《传染病学》课程教学的第一次课时,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与传染病有关的小故事或历史事件,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传染病的兴趣、热情和欲望,从而为该课程的后期教学做好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收集素材,并将这些故事和历史事件有机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本人在教学中收集的素材有:1812年春天,拿破仑率领的60万法军东征俄国以惨败而告终,出征时的60万大军仅剩20万人返回法国,这场失败,宣告了拿破仑帝国的灭亡,搞垮这40万大军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军队中流行虱子传播的斑疹伤寒;世界名著《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我国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患肺结核而香消玉殒;清朝皇帝中因患天花而死亡的有顺治、同治皇帝,有幸从天花魔掌中捡回性命的有康熙和咸丰皇帝;历史上鼠疫、霍乱、流感的几次大流行及死亡人数等。通过这些故事和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萌发要进一步学习了解传染病学的欲望。

二、诗词、谚语导入法

诗词谚语可陶冶文学情操,又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医学知识。在血吸虫病的教学中,吟诵主席的诗词《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并作出解析:这首诗词描述了解放前血吸虫病在我国猖獗流行的状况,以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的领导下,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使血吸虫病的流行得到了控制,甚至有些地区还消灭了血吸虫病,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在疟疾(当地俗称摆子)授课前,引入解放前当地人常说的顺口溜、谚语:秋后谷子黄,闷头摆子似虎狼,十人得病九人死,一人逃居到山岗;芒果开花,汉人搬家;到了芒市坝,先把老婆嫁;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等。通过诗词谚语的引入,让学生体会血吸虫病和疟疾流行的的悲惨景象,从而产生学习并战胜传染病的兴趣、激情和冲动。

三、案例综合教学法

案例综合教学法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教学实践模式。此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问题+讨论教学,教师要精心收集整理和编写典型病例,提出需要掌握的问题,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应用临床思维方式诊断分析疾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提问、分析讨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常将此种教学方法应用于病毒性肝炎、麻疹、水痘、乙脑、狂犬病、伤寒、副伤寒、菌痢、流脑、细菌性食物中毒、疟疾、旋毛虫病、肠绦虫病与囊虫病等传染病的教学中。相关调查显示,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记忆、启发和培养临床诊断思维。

四、情景教学法

医学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医疗卫生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各种常见传染病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传染病的临床表现特征、诊治要点,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疾病知识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分别扮演门诊医生和患者角色。此种教学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临床实践,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点。通过医院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较快实现从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牢记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学会如何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掌握接诊患者和医患沟通的技巧,将所学的《诊断学》问诊、体格检查、检验诊断知识有机整合到《传染病学》教学中,加强医学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培养临床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

在《传染病学》教学过程中,对疾病症状、体征、发病机理的讲述,学生总感觉抽象而难以理解和记忆,我们就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直观逼真、声像一致,动静结合的优势,用多媒体课件来充分展示病毒性肝炎的黄疸;肝炎后肝硬化的腹水征;伤寒、血吸虫病的肝脾肿大;恙虫病的焦痂和溃疡;脊髓灰质炎的病变部位;艾滋病毒在人体辅T淋巴细胞内增殖复制的动态过程,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表现;霍乱、菌痢、阿米巴痢疾的大便特征;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等出疹性疾病的典型疹子;流行性腮腺炎的腮腺肿大特征等。此种教学方法直观、具体、生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贯穿其它多种教学方法的动态教学法,避免了教学活动单一枯燥,这样才能增强感官刺激,强化学习和记忆。

六、PBL教学法与参与式教学法融会贯通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如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菌痢、麻疹、水痘、带状疱疹、伤寒和副伤寒、肠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和想学习的知识,再将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5~6个组,每组8~10人,然后将问题分到各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去查阅资料,最后再集中讨论,鼓励每一位同学都充分发言,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作出评价。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查阅资料、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知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使多种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在《传染病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为医疗卫生战线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郝春秋.新形势下传染病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701-703.

[2].送瘟神·诗词选.2012.78.

[3]宋建新,阮秋蓉.案例综合教学法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85.

上一篇:高职高专英语能力评价方式初探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