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上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时间:2022-08-18 07:37:33

浅谈课上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近几年来,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但无论哪种改革,课堂上学生的讨论都是必不可少的。讨论,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但怎样才能让讨论有实效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热闹的形式上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的建设要合理,根据班内人数分成几个小组,小组的分配要均衡,以促进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既有一定的互补,又有自己的个性。在分组时,还应该考虑到每组最好都有一个有组织能力的、课上爱积极举手发言的,让这样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讨论时能组织好本组的讨论任务。

二、讨论的任务难度要适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讨论。简单的,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或能脱口而出的,不必让学生讨论。比如导学案上设计的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或是字词的注音和解释,这些内容只需学生之间对一下答案,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讨论。过难的内容,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的也不必让学生讨论。安排适当的讨论任务,需要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讨论并不一定都在展示前讨论,也不一定一堂课只有一次讨论。如果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学生基本都已经掌握,课上可以不讨论或讨论的时间很短,要有实效性。简单的问题可以只是同座或前后座一对一地讨论,稍难一点的问题可以四人一组或是整组来讨论。在讲解时,如果有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教师引领提升时有稍难一点的内容,仍然可以让学生再次讨论。无论课上有几次讨论,教师应注意要保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有时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很短,学生还未进入状态,或是刚刚找到思路,还没形成讨论时,教师就要求停止,这样的讨论只会降低整堂课的效率,浪费时间。

四、讨论不要只流于形式,教师说一句:“讨论吧”,便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应该指导学生,每次讨论都要确定一个主发言人,组内成员轮流当主发言人,不能每次讨论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发言,要让组内其他同学,尤其是成绩差的同学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轮流当主发言人,能增强每个成员的责任感与成就感。主发言人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其他同学补充或是质疑,然后形成统一的意见。当主发言人发表意见时,其他组员都要认真听取,并提出合理建议。分配好讨论的任务后教师最好也能深入到其中一组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深入到小组中,一方面可以督促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讨论,一方面通过学生讨论的内容也知道哪里学生掌握的还有欠缺,哪里还需要教师提升。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应把握时机,努力探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上一篇: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阅读 下一篇:增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