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

时间:2022-10-14 12:52:41

增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

【摘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教师应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联系生活、是非观念、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验、感悟渗透在生活中。该课程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呢?

一、用好用活教材,理论联系生活

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例如:在《购物ABC》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及购物中需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学到了物品购买的有关知识,并总结出一些购物的经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开展实践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课内课外结合,寓道德教育于生活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现实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在学生自己观察寻找、体验感受春天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自觉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面向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去感悟。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要求、社会道德标准同客观生活实际有时会有较大的反差,给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带来困惑,教师必须及时引导,消除其负面影响。例如在课本上学习了要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残病的人让座等内容,但现实社会中挤着上车、争抢座位、对老弱残病视而不见的现象仍相当普遍。教师必须教育和引导学生,正视这一社会现实,并让学生明白这些人的行为是不文明的、不道德的,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更说明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每个公民只有按社会主义公共道德标准的要求来约束自己,才能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正确是非观念的树立,也有利于学生内心道德标准的构建。

要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目标。

上一篇:浅谈课上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下一篇:物理学中常用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