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动,因时而动

时间:2022-08-18 07:30:21

【摘 要】符合学生当前发展需要的、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力并且能让学生不断尝试自我管理的班级制度才是最好的班级制度。作为班主任,需要解读每一阶段班级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学生立场,找到班级学生在乎的“诱因”,建立“因人而动”、“因时而动”的灵活的班级制度。制度建设应该由具体走向抽象,由操作性走向引导性,使其呈现长程意识,这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管理成为现实。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制度;灵动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3-0015-03

【作者简介】陈玲,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江苏淮安,223001)。

班级制度是一个班级有序运行的保障。“制度”的存在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它是教师管理班级的抓手,更应该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依托;它对于班级的常规运行及班集体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班级制度才是有生命力的制度,才能推动班级建设呢?

一、“积分表”――双管齐下,管理合力

刚接手一个新的重组的班级,特别是孩子正值三年级的转型期,我在假期就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容易被孩子接纳的,能很快聚合全班的力量,让班级有班集体影子的制度呢?

1.解读三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三年级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学生在此阶段特别爱表现自己,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但是对于如何表现自己,需要老师为他们创设表现自我的平台。三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个性开始转变,对于家长的依赖开始减少,渴望同伴的认可,希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三年级学生还会在学习上面临一个较大的挑战,学习内容对抽象思维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优秀的学习品质。

2.制定在校在家“积分表”。鉴于学生此年段特殊的心理状况,我在班级进行了部门建设。部门涉及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有学习部、行规部、卫生部、环保部、文艺部、体育部六大部门。六大部门相互配合,让班级工作有序开展。

部门的建立是为了规范班级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快速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以便班级的分级管理。个体的管理怎么办呢?我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将学校各科学习和班级生活制定成《在校表现积分表》,用积分来量化学生一周的表现。孩子的生活除了在校,就是在家里。于是我又为班级设计了《在家表现积分表》,并和家长进行一次次商讨,一次次修改完善。在校积分表不仅涉及课堂表现,更有班级卫生、班级突出贡献等内容;家庭积分表上除了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时间,还包括做家务、吃饭等问题。在校积分表上的打分主体有时是同桌,有时是老师,有时是我随机安排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始至终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家积分表基本是家长参与评价,或者孩子自评,家长最终审核。家长在积分表制度运行中着实参与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作为班主任,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育。积分表每周一张,最后积分的核算交给部门的部长,由部长进行一周的汇总。

3.解读背后的“诱因”。我是一个普通的班主任,但是我希望自己真的可以成为学生生命的“重要他人”,成为学生的生命关怀者。我希望自己班级的学生不仅各项常规工作做得好,而且是一群有能力,会生活,懂得感恩的孩子。大学时,我就参加各类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我的生活得以丰富,各项能力得以提升,我深刻感受到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所以,我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积分是孩子获得集体活动的“资格券”。每周,每个小队不仅核算出积分靠前的同学,而且关注进步大的学生,设进步奖。每周推选出来的先进分子,我会带着他们进行有计划的周末活动,游览大学校园、郊外踏青、参观博物馆……还有一项一直坚持的集体活动――参与社会性公益团体的志愿者活动,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走进福利院……学生喜欢有滋有味的课外生活,他们喜欢我策划的每一次周末活动,所以,每次“积分大战”,同学们都相当重视。就这样,在“积分卡”的陪伴下,学生不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而且在六大部门的运行中学会了自主管理。隔一段时间,我还会组织学生评选优秀的部门,对整个部门奖励一次专门的活动。这样,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得到了提高,班级也越来越成了一个集体。

二、“红粉绿卡”――尊重个体,自主管理

经过三年级两学期“积分表”制度的推进,学生们不论在自评、互评,还是在积分的核算方面都已经驾轻就熟了。可是随着孩子们升入四年级,我发现这样死死地用积分管理班级的方式似乎已经有些过时了。孩子们长大了,在集体中养成了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觉得应该放开他们的手脚,换一种相对宽松、允许个性存在的制度,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1.解读四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经过一年的熟悉,四年级学生的交往重心已经逐渐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学生中开始出现非正式群体。经过了解,我发现他们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有的因为相近的住址,还有的是因为相近的性格。虽然这些群体的出现不至于影响班级舆论的方向,但是部门想再自如运转似乎出现了瓶颈。我想,不能让孩子的交往固定在个别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所以,我对四年级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建立比较丰富的人际关系。

是的,孩子们应该接受新的挑战,在没有细小积分的情况下,自主做好该做的事情,他们应该在四年级有全新的成长体验,于是,适合四年级孩子的新制度应运而生了。

2.“红粉绿卡”大集会。相对于三年级事无巨细的积分表,四年级我给班级设计了相对综合的班级制度。学习上,我设计了班级的“得卡制度”,分大红色“愿望卡”、粉红色“课堂榜样卡”、绿色“免做卡”、淡绿色“作业进步卡”等。班级常规上,我用《一年做好一件事》的人人有岗的岗位表对孩子的班务行为进行提示。在班级,每个学生是否得卡,由学生自己的表现决定,不取决于同伴做得如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得卡的机会。他们之间的得卡与否与他人无关,只是纵向和自己比较。

3.提供可供选择的奖励方式。班级每隔一段时间,统计学生各类得卡数。如一个月内,“作业免做卡”超过20张就可以免做下一个月的作业;一学期“作业免做卡”超过50张,就可以免做暑假或者寒假作业;“作业进步卡”和“课堂榜样卡”三张换一张“愿望卡”或者“免做卡”;每张“愿望卡”可以折合人民币一元钱,许一个价值相当的愿望礼物或者一定数量的愿望卡可以换取参加一次班级社团活动。

(1)社团活动有PK。由于班级空间有限,所以每周除了阳光体育大课间外,只有两天下午能给社团安排活动,而每次也只能安排两个社团活动,否则相互之间就会产生干扰。除了工作日学生有社团活动外,我和孩子们商议,留空周六下午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各项社团活动。当然我不可能同时参加几个学生社团的周末活动,所以除了请了一些家长做指导老师外,我尽量在社团活动之初跟踪社团活动情况。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如果社团活动准备充分,效果好,那么社长可以向班主任申请,给社团成员活动奖励,再次分发相应的愿望卡。这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怎么能让学生内心平静呢?所以四年级的色卡活动推动着班级社团的建设,同时促进了班集体的建设。

(2)愿望清单显自主。学生的愿望清单可以换取社团活动的机会,也可以积累到元旦或者六一换取自己喜欢的物品,再或者兑换成“作业免做卡”,免除暑假或者寒假作业。

这样,四年级的班级制度就由三年级相对详细的积分表,转换为四年级形式简易的色卡积累制度。这在无形之中给了孩子自由,同时又给了孩子能力发展的机会,让三年级积分表中涉及到的内容得以自主保持和发展。表面上看,四年级的制度相对宽松,但都需要学生自主地管理自己,这样才能取得三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常规成效。

三、“博睿班规十七条”――制定、执行,尽显自主

四年级的班级各项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结束。虽然学生各项常规表现得都不错,学生也很积极主动,但是他们开始有些依赖各种色卡,做事都以夺卡为目的,以奖励物为目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作者雷夫在书中写道:当学生的所有行为都以获得奖赏为目的,那么一旦奖励物停止,学生将不再努力,这是一件比较恐怖的事情。雷夫也提出,真正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在学生的心中种下规则。一切外在的要求和引诱物都不会最终长久。

1.解读高年段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开始逐渐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家长们不仅会减少学生无关学习的活动,而且会在学习上不断施压。孩子们自己也有紧迫感,基本不需要老师反复提醒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一方面会遇到学习上的难点,有时会因缺乏毅力而心情压抑,另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他们也会和家长关系紧张。五六年级,学生很多道理都懂得,他们也有内心的行为准则,只是有时候坚持起来有些许困难。所以,五六年级,我们不需要过多跟孩子强调什么,只要想办法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并且鼓励孩子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2.齐心协力,打造班规。五年级下学期,我花了大概两周的时间,和学生聊五年级的成长与以后发展的需要。在心理上,我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他们成长的讯息,更有他们在心里对自己、对班级要有担当的精神。我和孩子们交流了以前班级制度制定及执行的相关问题,并希望他们以后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而是发自内心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为制订出一份独特的班规,我发动全班同学开始了头脑风暴,经过一个星期的讨论与斟酌,大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键词:梦想、阳光、感恩、健康、担当、诚信……其实这些就是学生对于自我成长的自我定位。关键词有了,如何将关键词变成可操作的行为呢?我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孩子们。我示范了前两条规则,其他的15条规则均来自同学对于关键词的理解。于是,通过两周的商讨,《博睿班规十七条》终于定稿了。

我又用了一周时间带着孩子们一起解读每一条班规制度。我跟孩子们说,今年我们没有评价的具体标准,只有心中的规章制度,你们的学习和表现不再是为了获得奖励,而是内心有自己的准则。孩子们接受了这一挑战,他们信心满满。我感受到了孩子们自主制定班规的热情和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力量。这一年半来,班级各项常规井然有序,我感受到“无为而治”所带来的那份快乐与轻松。

四、我看班级制度与学生的自我管理

回顾四年来班集体的建设、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自我管理效度的提高,不得不感谢三次班级制度的修订与执行。

什么样的班级制度是适合学生的呢?我认为一定是符合学生当前发展需要的、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并且能让学生不断尝试自我管理的班级制度才是最好的。作为班主任,需要解读每一阶段班级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学生立场,找到班级学生关注的“诱因”,建立“因人而动”、“因时而动”的灵活的班级制度,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管理成为现实。班级制度不仅需要灵活制定,还要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把握制度收放的力度。随着年段的升高,制度应该由具体走向抽象,由操作性走向引导性,让班级制度也呈现长程意识。

期待我们的儿童,在公平、公正、自主、全面的班级制度下进行自主管理,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指导工作纲要[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方林.在自由与约束之间――班级经营的实践与原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侯春在.儿童心理成长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家成.班主任工作要有学生立场[J].河南教育,2007,(10).

[5](美)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卞娜娜,译.北京: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2013.

上一篇:教育法治化: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下一篇:中美环境技术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现状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