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过程中如何调整身心状态

时间:2022-08-18 06:06:38

体育训练过程中如何调整身心状态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人体质的健康发展,也能帮助人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包括体能训练和心理训练两部分,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时,既要注意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也要重视对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和控制,使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体育训练 身体状态 心理状态 调节

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它能够使人们产生愉悦、兴奋的情感体验。但是体育训练是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会经历“强度刺激、适应、恢复、再刺激、适应、再恢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力消耗很大,身体机能在不断下降,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否定自己、放弃训练的消极心理,导致他们身心俱疲。因此,在学生进行了大强度的训练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身心进行调整训练,使他们的身心有缓和平稳的过渡,进而保证正常的体育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体育训练过程中身体状态的调节

(一)根据运动特点调整呼吸节奏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呼吸是一种随意运动,但是人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呼吸的节奏,调节呼吸的深度和方式,以此来保持身体机能有良好的运动状态。因此,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来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比如,在耐久跑训练中,可以采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均匀呼吸方式,并保持呼吸的深度,这样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就较为轻松。学生根据运动特点来调整呼吸节奏,也有助于机体运动和呼吸技能合理协调发展。

(二)根据身体状态调整运动负荷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运动负荷规律是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保持相对稳定,然后逐渐下降,再到相对安静。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同时要根据体育训练的特点、体育器材、天气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运动负荷曲线。但是,在体育训练中,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训练中学生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体育教师要能够结合每节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身体状态,科学地控制和调整他们的运动负荷。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学生的过度疲劳,防止他们出现运动损伤,还能够提高训练的效果,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训练过程中适时作调整训练

不少人在参加了体育锻炼后,会出现小腿抽筋、肌肉酸痛的状况,甚至第二天仍会感到疲惫不堪。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重视运动后的调整和放松训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强烈的训练,教师应当适时地让学生进行调整训练,使他们的身体逐步放松,使身体机能从运动到停止之间有一个缓冲、整理的过程,通过舒展的慢动作和正确的气息,使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让快速跳动的脉搏逐渐恢复常态。

二、体育训练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调节

在体育训练中,面对有难度的某项运动或技术动作,学生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惶恐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情绪表现,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克服训练中的困难。

(一)调节紧张心理

由于训练难度、训练方式,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导致他们出现紧张心理,进而影响了他们对技术动作学习和掌握,甚至会给他们造成运动伤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训练情况作出及时的、客观的评价,尤其是对于有紧张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哪怕他们只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缓解紧张心理。即便学生的进步不明显,教师也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紧张心理,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进而提高他们的训练效果。

(二)调节焦虑心理

在体育训练中,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一般是因为训练目标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或者他们因为一次失败或挫折而引起的消极心理状态。当然,失败在体育训练中是家常便饭,任何成功的运动员都是在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后,才提高了身体素质,掌握了高难度的动作,提高了运动成绩。因此,体育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说理、举例、分析来消除学生焦虑心理,还可以通过一些集体项目来抑制他们的焦虑情绪。例如,各种球类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健美操、有氧健身操等也对抑制学生的焦虑情绪有明显的作用。

三、结语

虽然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但是在长期、枯燥的体育训练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身心俱疲的状态,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训练成果,也可能会给他们造成身体伤害。因此,体育教师要采用有效措施来调节学生身体和心理状态,使他们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许正波.浅析如何在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0).

[2] 石岩,岳宝华.运动员认知观念的界定、理论建构及测评方法[J].体育科学.2007(04).

[3] 陈安刚.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理论思考和实践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上一篇:油库雷达液位计设计选型 下一篇:心理技能训练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