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8 06:06:36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如何引导学生不惧学习的困难?如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后的参与兴趣?如何使学生由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如何使学生由“单兵作战”变为“合作互助”?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很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淅川教育奉行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就恰恰体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实际与高效。

随着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勃勃生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导学互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导学互动”教学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它的基本特征:一是以课时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以课时为单位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课时达标作为控制教学过程。二是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学提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以“导学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根本。

一、知识点应有效地运用问题呈现出来,并且这个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能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比较多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在引导学生研读文章时,我在“导学提纲”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的?从这种写法中可以看出漓江水、桂林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导学提纲”所设计的问题含金量如果较高,它就能激发学生仔细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当然也要求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发散性。相反,如果“导学提纲”的问题性水平较低,或是导设的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较少,甚至没有,这样学生没有任何思维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导学提纲”就没有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这样的课前预习就是失败的,这样的问题不具有生疑性,也就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了。当然“导学提纲”的问题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无法达到的地方,而是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二、应由教师提出问题为先,逐步转到以学生生疑问题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实际应是一种疏导,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路清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即离开老师的教学生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学生不具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题对应“导学”教学法,老师最先“发现问题”,即带有提示性导读的问题,用“导纲”的形式在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有“路”可走,有“纲”可循,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文本,又生成问题走进课堂。老师真正成了“抛砖引玉”人,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应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独木难成林,《新大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探究意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题目,在题目中能体现出梯度性和探究性,然后由每个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文本内容,认真思考,再由小组合作交流,检查小组每一成员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导纲”题目回答情况,在小组中还可就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互相答疑。对小组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疑点,可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师生共同交流合作,讨论出最佳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本,深入思考文章内涵,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协助的能力。当然,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可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剖析文本内容,学生能更全面地准确掌握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的知识点所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合作中升华了“导学互动”的价值。当然,也要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成为课堂上活跃气氛的“障眼法”。

四、应注意“导学归纳”这一环节的有效使用

它包括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引导是基础,通过引导使学生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学生归纳是提高,通过归纳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传统的课堂小结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或是由个别学生简单复述本堂课内容。其实我认为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应该是学习中的“反刍”,换而言之是再升华过程,利用好了这样的“反思小结、归纳”,可以成为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点睛之笔”,也是学生把文本知识进行精加工的最佳时机,老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五年级教材《春风拂面》一课,进入“导学归纳”环节:

1、教师引导:同学们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利用板书回顾所学内容。

春风拂面

不同的风 风的成因

春风拂面 (实验过程) 1、点香、观察

和风送暖 2、南方:加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

凉风习习 3、放上玻璃罩,观察

寒风刺骨 (实验结论)太阳的热能使地球上的空气

狂风怒号 流动而形成了风。

2、学生归纳:

(1)“风”是一种地球常见的气象。一年四季有不同类型的风,如,春风拂面,和风习习,狂风怒号,寒风刺骨等等。

(2)了解了风的形成。风的形成有比较复杂的原因,本节课采用“验证性实验”的方式,先通过搜集资料,找到风的形成原因的理论描述,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增加了对天气的认识,增添了有关天气的新知识。

教师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梳理知识线索,提炼出教学内容的精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本节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联,归纳出学习方法。形式上是边导边学,导学结合,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多层次有效互动。学生俨然课堂的主人,高效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课堂是知识的圣地,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进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就让我们熟练掌握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用饱满的情绪、科学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使枯燥、陌生的课堂多一些欢声笑语! 真正丰富课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上一篇:从班级团结的角度谈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下一篇:怎么来教育你,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