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优质生源流失的原因和对策

时间:2022-08-18 06:05:17

农村中学优质生源流失的原因和对策

[摘要]由于区域教育不均衡,很多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在掌握一定生活能力后,被家长送入城市中学读书。“尖子生走了”给农村义务教育的秩序和农村中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保存和吸引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招生制度等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 优质生源 流失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12

农村中学生源流失问题一直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通过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农村家长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农村生源流失规模逐渐减小,失学辍学率显著下降。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一少部分农村优质生源没能在这种回归的趋势中沉淀下来,而是通过交钱择校、改户口换学区、参加城市中学招生考试等方式去县城、城市中学就读。这无形中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又添加了一道伤痕。

一、农村优质生源流失的原因

农村优质生源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中学教育力量依然薄弱的现状与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果说若干年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显著区别体现在教育设施上,在国家大力投资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后的今天,“硬件不硬”已经不是农村中学的硬伤,“软实力”不足才是农村优质生源流失的症结所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农村中学师资力量的落后。对教育的信任主要来源于对教师的信任,师资的落后,必然导致家长对农村中学教育质量的怀疑。首先,许多教师不是从正规的师范院校或者教育专业毕业,不能适应现代基础教育的要求,而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由于编制、待遇等原因又不愿进入农村中学;其次,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农村中学经常出现教师“兼课”或者改转换教学科目的现象,使教学质量没有保证。此外,农村中学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收入低或基本待遇差等原因,也先后离开农村中学。因此,师资力量的落后业已成为优质生源流失的决定性因素。

2.城市中学到农村地区“掐尖”。一些城市中学为了提高生源质量、扩大招生规模,便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地区。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对招生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但是一些城市中学与地方政策打起球,或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规范操作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他们通过在农村小学召开宣讲会、向家长承诺生活补助或者奖学金等方式鼓动家长将孩子送到城市,并最终通过招生考试选拔走农村优质生源。这种无秩序的“掐尖”行为给农村中学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优质生源流失对农村中学教育的影响

首先,优质生源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学习榜样,优质生源在学校、班级所起到的榜样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优质生源的流失一方面弱化了农村中学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使得“留守”的学生对未来忧心忡忡。其次,优质生源的流失导致农村中学升学率下降,使农村中学的教学声誉备受质疑,从而激发了更多农村家长将孩子送出农村读书的想法,造成了优质生源流失的加剧和恶性循环。再次,优质生源的流失使教育部门面临升学率下降的严峻挑战、增加了教育经费的负担。

三、优质生源流失问题的解决

优质生源流失的根本原因表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在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由“有学上”上升为“上好学”。解决优质生源流失问题,既不能依靠规章制度进行生硬的堵截和阻拦,也不能像有些农村中学那样,通过“重奖优等生”来挽留,应将重点放在不断缩小农村和城市基础教育质量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上。农村基础教育只有挺起自身的腰杆,才能不被学生所抛弃。

解决农村优质生源流失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留住骨干教师、吸引新生力量。农村教师工资低、待遇差是农村师资队伍不稳定、难更新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是挽留和吸引教育人才的客观要求。农村教师的工资性收入必须向城市教师看齐,同时国家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农村教师额外的补助或奖励。第二,农村中学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与农村家长保持紧密联系。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在城市中小学体现得尤为深刻,但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基础教育仍存在模式老套、组织松散、目标模糊等弊病。农村中学教育应借鉴城市中学的办学经验和创新举措,应结合自身特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农村中学要与农村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听取意见、多做宣传。第三,地方教育行政部要严格规范学区内招生制度,杜绝不规范操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学生提供平等的、良好的教育机会。

农村优质生源流失是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当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解决的大问题。农村优质生源流失对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打铁还需身先硬”的道理。探索农村义务教育新道路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无数的农村教师用智慧和勇气去开拓创造,笔者深信,在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下,农村基础教育最终一定会得民心、顺民意,用自身的信誉和品质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上一篇:浅谈职高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下一篇:废报纸在美术教学中的巧妙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