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我们该教什么

时间:2022-08-18 05:43:12

文言文教学,我们该教什么

【摘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就可以确定向学生教授的知识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入手,拓深文章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朗读; 思想; 美感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怎么教,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本人在此也献献丑,把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来,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点。

1 贵在教“读”

朗读的重要性,看来大家都很认同,但对每一篇文言文都要求多读,反复读,读出音韵美来,可能有的老师就有意见了:文言文要讲授的内容很多,像作者介绍、字音积累等的用时较少,但像翻译课文、词性的用法、句式解析、层次分析、主旨归纳和练习巩固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一篇中等程度的文言文,按常规的教学方式,两到三节课还嫌少,怎么能把时间过多地花在朗读上呢?影响学习的进度怎么办?问得有道理!但我们在常规教学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孜孜不倦地向学生讲解各种文言知识,忙着串讲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是不是呵欠连连,对学习文言文感到枯燥无味?如此昏昏欲睡的学习状态,怎能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呢?所以,我们应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从学生容易掌握的方面入手去教会学生学习,像朗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

有的老师会问:那时间如何安排?其实很简单,现在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初中文言文全解》,里面都有有关文言知识的归纳和课文的译文,只要我们让学生在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再读一遍译文,教师对疑难之处稍加指点,课文内容就基本上掌握了;而对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用法等学习内容,可以放到练习中去,通过相关的练习来掌握。每篇文言文涉及的语法都比较多,我们是不能一下子都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一节课就能全部接受的,结合练习来讲授,学生会接受得更容易些。

再说,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所以,教师应教会学生读出其中的美来,读出作品抑扬的语调、铿锵的韵律、含蓄的语意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范读或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指导和纠正。

而且,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对文章更好地感知、体察、心领神会。因为这些课文都出自不同名家之手,个性特征鲜明,风格各有千秋,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真正将其“味”读出来。比如:读出《岳阳楼记》的磅礴大气、豁达胸襟来,读出《爱莲说》的清新秀美、纯洁无暇来,读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来,读出《醉翁亭记》的悠闲陶醉、与民同乐来……用富有音韵节奏的朗读读出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论语文教育》)。

朗读,能打开文言语感的大门;朗读,能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朗读,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 重在教“文”

文言文,首先它是文,是古人写的文章。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对“言”的重视甚于“文”,有时候甚至是有“言”而无文。因此,本人觉得在这方面也需要聊聊两句。

语文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给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现代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上,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个基本要求。

文言文,是前人的思想感情、文化素养、道德品评、审美情趣等的结晶,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统一体。学习文言文,不只是欣赏语言文字的简洁凝练、更是要领略文章的和谐美,体会作者的真性情,感悟文中的思想性。

文以载道,文言文也是如此。影响学生成长的,绝不是哪个文言词语的掌握或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要重视古文独有的文化魅力,重视古文中强烈的文化、思想因素,也只有这样,文言文的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

3 还要教“美”

选入课文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佳作之品,都是我们学习的范文。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不一般的美,都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引导学生去赏析它,体味它,感受它。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与宣泄。要真正理解,还需要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特点等方面结合文章内容来学习文言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如此,我们就可以和古人一起徜徉山水、感悟人生、指点江山了,从而获得一份审美的愉悦。

文言文的发展有数千年的历史,涌现出许多优美的作品,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大家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感。如音韵协调的《陋室铭》、《爱莲说》,骈散结合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写实朴素的《曹刿论战》等文章,体现了不同的语言特色,呈现给读者独特的形式美。

文言文,内容更多的是关于人物事迹的作品,给我们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语言、行为、神情等,十分生动,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像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曹刿,性格刚烈、不辱使命的 相如,巧于辞令、力屈强敌的墨子,深谋远虑、胸怀天下的孟子,飘逸豪放、聪慧过人的庄子等等,一个个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物,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形象美。

情感的抒发,亦是文言文的另一特点。隐居避世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发出乐于过安贫乐道生活的心声,而忧国思家的诗圣,虽生活颠沛流离,贫困不堪,依然念念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有这些流露于作品中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种砰然心动的情感美。

传统美德和思想也一直渗透在古文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断地熏陶和净化着中华学子的灵魂,这也是文言作品的精华部分,不管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表现出一种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引导学生培养浩然正气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切地体会到这种思想美。

在文言文中,美的因素是无所不在的,需要我们做老师的以一双慧眼去搜索,以一种继承文化,培养有文化品位的人才为己任的心态去传授给每一位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大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词语,对内容的掌握,而应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把握文言文的精髓,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

上一篇:河北省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 下一篇:谈物理教学课堂的道德教育“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