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出生后6个月随访(二)

时间:2022-08-18 04:39:00

儿童出生后6个月随访(二)

为什么要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因为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时可用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反映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营养、疾病、母亲情况、家庭和社会环境)。

体重监测

体重是衡量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代表身体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重量的总和,是反映儿童近期营养状况和评价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也是最易获得的体格发育的灵敏指标。

测量方法

量具要求 <1岁称体重用婴儿磅秤或特制的杠杆秤,最大载重为6~10 kg。1~6岁称重应用杠杆式磅秤,最大载重为30~50 kg,误差<25~50 g。

测量方法 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磅秤零点,被测者要脱去外衣、鞋、帽,尽量排空大小便。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最好让儿童脱单衣裤或正确估计并扣除衣服重量。称重时婴儿取卧位,l~3岁儿童可坐位,>3岁站立位,上肢自然下垂,家长不可扶着小孩,小孩也不能接触其他物体,避免影响准确性;使用杆秤时注意不要离床或地面过高,注意不要让秤砣砸伤儿童。称重量时放置砝码的数量应接近与儿童年龄相当的体重,并迅速调整游锤至杠杆正中水平,将砝码及游锤所示读数相加,以千克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如果有以往记录,要注意比较,发现可疑时,应重新测量。

监测频次 定期连续地测量个体儿童的体重,测量月龄与次数,因儿童月龄不同而各异,婴儿期体检时间为第2、5、8、12个月各1次,以便和计划免疫相结合,1~2岁期间的体检时间为第18和24个月,>2岁体检时间为儿童生日时。

结果记录 在儿童保健手册上或使用生长监测图确定并记录孩子的年龄别体重。

明确儿童月龄 问清楚儿童的出生年、月、日(公历),把儿童的出生年、月、日、出生情况、出生时体重等填写在儿童生长发育图左上角的空格里,将儿童出生的年、月、日填写在生长发育图的纵横坐标交点零处,再沿着横坐标从左向右在同龄栏里依次写出各月份。

记录体重测量值 每次测量儿童体重后,先在横坐标上找出当时该儿童的月龄,再从纵坐标上找出该次的体重测量值,在月龄的上方与本次体重测量数字相交的空格里画出较大的圆点,并在图中的测量日期和测量数值的空格里如实填写。

描绘体重曲线 在儿童生长发育图中画儿童的体重曲线,将每次测量的体重值标注于监测图上并连成线,这样在儿童生长发育图中就出现了一条该儿童的体重曲线,可动态观察儿童营养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

营养评价

横向评价 将儿童每次测量的体重值和参照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儿童体格发育标准)进行比较,当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1个标准差以下就是体重低下,也可称为“营养不良”。

根据程度不同分为如下类别。

轻度体重低下:年龄别体重<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1个标准差,但高于-2个标准差。

中度体重低下: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2个标准差,但高于-3个标准差。

重度体重低下:年龄别体重低于均数-3个标准差;此项指标主要反映患儿有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纵向评价 通过观察生长监测图进行评价。随年龄增长,儿童的体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表示儿童营养状况良好;若体重曲线在正常范围以下,或体重曲线持平或下降,表示儿童存在营养不良或有潜在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若体重曲线持续在正常范围以上,表示可能有营养过剩的趋势。

指导

若低年龄别体重,询问儿童患病情况,并对疾病的诊治进行指导,同时评估孩子的喂养状况,并对家长进行喂养指导(见后)。指导家长带低体重的儿童在1个月后复诊,如有喂养问题,5天后复诊。

若生长曲线平坦或下斜,评估孩子的喂养状况,并对家长进行喂养咨询(见后)。指导母亲带孩子在1个月后复诊,如有喂养问题,5天后复诊。同时评估孩子有无疾病,如有疾病,必须及时处理。

若生长曲线正常,评估孩子的喂养状况,并对家长进行喂养咨询,以使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生长趋势。

专家提示

对于存在低体重的儿童应进行饮食调理

增加食物量 想方设法逐渐增加孩子每天的进食量,分析孩子进食量少的原因,从食物品种、口味、进餐环境、进食时间等方面改进。

增加能量密度 如果孩子的进食量短期内难以增加,应该优先考虑给孩子吃能量密度高的食物,如肉、鱼、蛋、肝等动物性食物,还可以在食物里添加一些食用油。

增加餐次 婴幼儿的胃容量很小,对于食欲不好或食量小的孩子,应该少量多餐。增加餐次,也可以增加每天的食物量。

适当添加营养素补充剂 对于食欲差的低体重患儿,可以根据临床表现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锌,2次/日,连续服用14天。

身长/身高监测

身高/身长是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明显。身高是反映儿童长期营养状况和骨骼发育最合适的指标,不易受暂时营养失调的影响。儿童身高的增长状况,不仅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也与儿童体质健康密切相关。身材矮小的孩子,不仅体现其营养状况不佳,而且可能影响将来的职业选择,女孩还可能增加将来的生育风险。0~3岁是一生中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阶段如果身高生长速度受环境影响而减慢,后期难以弥补。

测量方法

量具要求 <2岁用身长卧式量床,>2岁用身高测量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测量方法 <2岁小儿身长卧式测量时,应脱去帽、鞋、袜,穿单衣裤,仰卧于量床中央,助手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小儿面向上,两耳在同一水平。测量者立于小儿右侧,左手握住小儿两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双脚跟部,注意量床两侧的读数应该一致,然后读刻度,记录到0.1 cm。

>2岁小儿立位身高测量时,应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挺起,两臂自然下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 60°,脚跟、臀部与两肩胛间3个点同时靠着立柱,头部保持正中位置,使测量板与头顶点接触,同时观察被测者姿势是否符合要求,再读测量板垂直交于立柱上刻度的数字,记录至0.1 cm。

监测频次 定期连续地测量儿童的身长/身高,因儿童月龄不同而各异。婴儿期体检时间为第3、6、8、12个月各1次,以便和计划免疫相结合;1~2岁期间的体检时间为第18和24个月,≥2岁体检时间为儿童生日时。

结果记录在儿童保健手册上或使用生长监测图确定并记录儿童的年龄别身长/身高,方法同体重测量。

营养评价

横向评价 将儿童每次测量的身长/身高值和参照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儿童体格发育标准)进行比较,当年龄别身长/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1个标准差以下就是生长迟缓,也可称为“营养不良”,根据程度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轻度生长迟缓:年龄别身长/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1个标准差,但高于-2个标准差。

中度生长迟缓:年龄别身长/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2个标准差,但高于-3个标准差。

重度生长迟缓:年龄别身长/身高低于均数-3个标准差,此项指标主要反映患儿有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纵向评价 通过观察生长监测图进行评价。随年龄增长,儿童的身长/身高曲线在正常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表示儿童生长状况良好;若身长/身高曲线在正常范围以下,或身长/身高曲线持平,表示儿童存在生长迟缓或有潜在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

如果儿童身高在正常范围的低限(如均数-1个标准差范围),而且没有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孩子将来的身高很可能也在人群的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

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

先天因素 身高明显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孩子的身高约在30%的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身高的遗传因素。宫内先天性营养不良,如早产儿、低体重儿、足月小样儿等出生时身长低于正常的儿童,日后身高的增长也将受到影响。

环境因素

营养:均衡营养是保证身高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保障蛋白质的充足摄入,以及足够的钙、锌、铁等营养素的补充。孩子除了吃主食和蔬菜水果,每天要吃1个鸡蛋、500 ml奶、50 g肉类食品,还要适当补充鱼肝油和多种维生素。

睡眠: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骺软骨的不断增长,而骨骺软骨的生长又受内分泌腺的控制。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素、黄体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作用最显著。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即白天分泌较少,夜晚睡眠时分泌较多,特别是夜间睡眠22:00以后。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深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超过白天5~7倍;而深睡时性激素和黄体化激素的分泌也很旺盛,这对儿童身高的增长非常有利。因此,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要睡足10小时,并且最好是在22:00以前入睡。

运动:适合年龄特点的体格锻炼和体力活动不仅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血管、呼吸功能,而且有助于神经、骨骼、肌肉的协调发育。户外活动和“三浴”(日光浴、空气浴、水浴)锻炼,儿童直接接受大自然的刺激,对增加儿童的体质与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发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户外活动可以让儿童接受更多的阳光照射,从而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生成,利于钙的吸收,也可促进身高。

疾病:疾病不仅影响儿童的食欲,使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消耗增加,而且往往因代谢受到干扰,全身各系统和脏器的正常功能受到阻碍,从而引起生长停滞、体重下降、语言和动作发育推迟、精神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特别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干扰更为显著。慢性营养不良不仅直接影响生长速率和发育水平,而且可致免疫功能异常,易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腹泻等,因此间接影响生长发育。

心情: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家长应该经常关注孩子的心情,言行举止应适当照顾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每天都快乐地度过,尽可能不使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使孩子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定期监测:定期给孩子测量身高非常重要,孩子生后第1年,身长约增长25 cm,第2年约增长12 cm,第3年约增长10 cm,3岁以后每年增长5~6 cm。如果孩子身高增长不良,应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干预。

上一篇:支气管哮喘病人社区管理的非药物治疗 下一篇: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规范化筛查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