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为人而生

时间:2022-08-18 04:38:32

设计为人而生

摘要:人性化设计的理念不是由一场设计运动或一个设计团体提出的,它是人类在设计这个世界时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人是一种富于幻想和情感的动物,所以希望他们的生活环境舒适,充满温情,设计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梦想。充满人性化的产品是让人难以抗拒的,而人性化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关爱人类,关爱家园。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 功能 情感 资源

中图分类号:J5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一、早期设计思想的变革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为自身的生存和生活而奋斗。自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时,设计已本质性的存在了。人们选择石料,经过打制成型,以适合使用,这就是所谓的产品。而这种创造、改进和利用工具的能力,常常被我们认为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一个标准。然而,原始社会的设计,大多是为生存、为方便生活的目的产生的。

当人类走过原始时期的单纯和蒙昧,有了更多的欲望和生产的条件,朦胧的设计意识开始变得清晰,人类设计史便开始进入了新阶段。工业革命使大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大量的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生产出来,从而降低了成本。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距今170年前,大量生产的功绩以其最低的成本,向最多的人提供和普及了工业制品。”①

当工业革命把社会推进到资本主义阶段时,人本主义的思想又为它增添了一丝亮度。贵族是人,平民也是人,只有无阶级差别的设计,才有可能是人性化的设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政治上的“天赋人权”的思想同样激发了设计领域中平民化思想的发展,许多有识之士将平民化的设计提上议程,强调设计的民主特性,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

1845年在瑞典成立的工作协会,在20世纪初对产品设计提出功能性的追求:“一切东西都应达到它企图达到的目的。一把椅子应坐上去舒服,一张桌子能让人舒适地工作或用餐,一张床应睡起来惬意。”这种突出功能性的口号,将设计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二战后设计理念的特点

二战后,随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设计师们不仅继承了先辈们所强调的功能性、平民性的设计理念,而且日益凸显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正如二战后日见蓬勃的人体工程学所强调的:要为人服务,就必须研究人在环境中生理和心理适应的问题。在人与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心理和生理因素常常是一致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心理的因素包含着文化、审美、习俗、习惯、情感等因素和随机性。生理因素主要指人体结构对物与环境的适应。二战后,各种新的设计风格层出不穷,在新一代设计者的观念中,认为讲究功能性的设计未免过于呆板、保守,他们追求现代、前卫和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产品。这一时期,开始有人从设计理论的角度提出设计目的的问题。

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了他最著名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第一,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这里,他特别强调设计应该为第三世界的人服务。第二,设计不仅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第三,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② 维克多•巴巴纳克的设计理念也正是人性化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为所有的人,包括为富裕、贫穷、健康、残疾、老年人、儿童的设计,让他们使用方便又安全的产品。当然也应该为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合理的开发利用有限资源,这是更长远的为人类自己负责。

纵观二战后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以人性为主的全民设计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使用轮椅和呼吸器的美国建筑师洛马克首先推出“全民设计”一词, 所谓“全民设计”,是指无须改良或特别设计就能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设计。它所传达的意思是:如果能被功能有障碍的人使用,就能为所有人使用。

在欧洲、日本及美国,“无障碍设计”是为身体残障者除去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障碍,让残障人士从固定的医疗院中走向社会的一种社会政策。到了1970年,欧洲及美国转而将残障人士纳入一般且固定的整体社会服务中。他们用“广泛设计”来表达这一趋势。1987年,一群爱尔兰设计师成功地让一项决议在世界设计大会中通过,这就是:无论何处的设计师,都要把残障及老年两项因素纳入他们的作品中。残障者权利运动随即开始,它主张机会均等,反对视残障者为弱势的心态,设计首次成为民权的主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一些设计师为“全民设计”制定了七项原则:这包括1.公平使用:这种设计对任何使用者都不会造成危害或使其受窘;2.弹性使用:这种设计涵盖了广泛的个人喜好及能力;3.简易及知觉使用:不论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或集中力如何,这种设计的使用都很容易了解;4.明显的资讯:不论周围的状况或使用者的感官能力如何,这种设计有效的对使用者传达了必要的资讯;5.允许错误:这种设计将危险及因意外或不经意的动作所导致的不利后果降至最低;6.省力:这种设计可以有效、舒适并不费力的使用;7.适当的尺寸及空间使用:不论使用者体形、姿势或移动性如何,这种设计提供了适当的大小及空间供操作及使用。③与无障碍设计不同的是,全民设计强调的不是提供保护,而是如何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社会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及完成自我实现。

(二)环保产品

在工业社会中,非物质的功能与产品本身形影不离,功能必须依附材料,材料亦承载功能。但是,随着人们的使用,产品不断磨损、老化,进而被淘汰掉,就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和废料。在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工业时代所采用的一些技术在带来舒适和方便的同时,却也由于短视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已经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破坏。1971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首次将世界环境问题提上了国际会议日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上个世纪中后期,美国已经把电动车作为机车工业的新兴项目,德国、日本的一些机车公司也研制了新型的太阳能汽车、氢汽车等;纳米技术也已应用到很多产品设计上,绿色设计已逐渐成为现代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设计的实质就是,首先,使产品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资源的浪费,这就要考虑产品的原料和能源的无害及低消耗。其次,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研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还要从制造、包装、生产耗时、耗材、运输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诸多方面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三)情感设计理念

产品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反映和满足人们情感方面需要的产品在设计领域中逐渐突现出来。发达国家在工业设计领域里提出了情感设计的理念。所谓情感设计,就是通过各种形状、颜色、机理等造型要素,将情感融入作品设计中;在消费者使用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如意大利设计师马西姆•约莎•吉尼设计的“妈妈”扶手椅,造型简洁且厚重柔软,使人感觉温暖、舒适,进而获得一种安全感,而这也正是某一族群的消费者内心所期望的。这样产品促使人产生的情感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紧密联系起来,进而与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产生共鸣。

情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即包含了人类生理、心理因素,又包含了社会文化因素,它时刻存在于我们购买及使用产品的行为中。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特别是销售人员所反馈的顾客对产品的种种感受和要求,设计人员已经普遍认识到,简易实用的产品不一定是有吸引力的,而促使人们选择商品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审美、趣味、功能等,往往伴随着情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唐纳•诺曼,在他的著作《情感设计:为什么我们喜爱(憎恨)生活用品》中,根据产品和消费者交互的深度和广度,将设计分成三组: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和反映设计。

本能设计更多的考虑人体器官在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的直观感受,关注的是产品的外表,消费者通过使用产品在生理感觉的层面上进行对话。在本能设计的基础上,人机交互向两个方面深化,从认知角度发展出行为设计,从情感出发,发展出反映设计。行为设计是关于使用的设计,使功能最大限度的符合人体和人的行为方式,让消费者能够很自然地学会操作。反映设计关心的是消费者对事物的态度。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消费者往往在使用产品出现错误时才会关注技术,平时更关心的是产品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心情。产品是否有利于人际交流,在给别人带来乐趣的同时使自己的价值观被他人接受,产品因而也成为交流的工具。例如,法国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设计了著名的状如蜘蛛的榨汁机,造型洗练流畅,充满情趣。但是三条金属腿过于纤细,用力挤压柠檬,就会让金属腿变形弯曲,尖细的脚部还会在桌面上留下压痕。即使如此,许多人还会买一个作为珍品收藏,不是为了使用,而是觉得造型可爱,具有艺术上的审美效果。

如上文所述,当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交际工具时,它传达了用户的兴趣、修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这种信息,如果和激发消费者积极情感的评价相符合,就会被消费者喜爱和接受,产生心理的认同感以达到共鸣。

三、对设计理念的展望

当今社会,设计已不再是工业和生产的奴隶,设计的作用也不只是使产品更畅销,最根本的问题落在该产品是否应该生产上。而首先,设计师的权利和职责在于对产品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要知道,科技并非是设计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目的是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根本衡量标准就是关爱。作为一名好的设计师要不断关注事态的发展,了解人的需要,认识新的材料,利用科学技术,考虑众多细节,最终给产品以合理美观的设计。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没有确切的开始,更不会有终结,它一直在设计的星空下闪烁!

注释:

①②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37页.

③参见《装饰》总第132期第17页.

上一篇: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中西调和”与“中西绘画拉开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