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学习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时间:2022-08-18 04:30:24

合作式学习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摘 要】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来城里上学的孩子,很少接触电脑。面对这些差异,作者在教学指导中发现,合作式学习能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学习表现的机会,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合作式学习的可行性、课堂组织、实践反思等环节阐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式学习;互助;提高

由于家庭条件、个人爱好、学习环境等多种原因,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因材施教落实到课堂中,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苦苦探索的实际问题。在不断的学习与教学指导中,作者发现合作式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消除紧张感、自卑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1.合作式学习的可行性

1.1 合作式学习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给了机会。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向学生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的作用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1.2 合作式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合作学习强调学习互助,强调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有利于最大限度帮助每一位同学,从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基础好的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学困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3 合作式学习有利于消除学困生学习压力。不少学困生基础薄弱,上课非但没有热情,还把上课当成精神负担,怕被提问。而合作学习通过同学间的讨论,既能听到许多正确分析,初步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接受其他同学善意的启发和帮助,使学困生一天进步一点,心情轻松愉快,气氛活跃和谐,消除了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2.合作式学习的课堂组织

2.1 分组策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首先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即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利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其次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各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根据上课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要太多(控制在6--8名),每个小组有固定的机位并设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组间交流。

2.2 具体实施。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要发挥小组功能,让每个人都有任务,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做到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学习。在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发挥作用。经过合作学习阶段,不少学生还拥有了自己的“强项”。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可根据学生的专长和他们所选的主题内容,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对各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同一组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品读名著、魅力龙井等;每组的各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如有人擅长信息搜索与下载,有人擅长美化设计,有人擅长口语表达等。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进行辅导。当有些问题较难时,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处理得当,教师要及时表扬,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这样一来,能够极大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动手能力。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可由其它小组提出方案或由教师进行指导。

2.2.1 利用主题,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利用网络或教师自己预先提供的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如,在进行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教学时,适时的利用环境污染、地震自救等主题,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下,进行分组学习,在各个小组中学生们各有分工,互相帮助,根据各个学生的专长进行分工合作对自己主题的信息进行浏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组内和组别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以使其他组同学对本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同时,还要能解答其他组或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使学生们的合作、竞争意识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培养,因为要短时间内完成这一学习任务,使得课堂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环境,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

2.2.2 满足学生好动心理,提供体验的机会。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自己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活动。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个体利用信息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查找信息,阅读资料,小组成员内部整合信息,小组之间分享信息,在相互的探讨互动中生成新的认知与情感,不断发展能力,有力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实践反思

3.1 要充分到考虑分层问题。学生具有根本的个别差异性,因此,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层次分工合作,设计完成任务。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原有的基础,完成本层次水平的作品。对个别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某层次水平的作品。反馈评价拓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布置新的更高层次的任务,进行拓展训练。

3.2 分组应合理,组织要科学。例如,分组时小组范围要小,如果小组的人数过多就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离心力”,互相推诿前期任务,最后任务合成的时候也要相对较多的时间。而相反,小组的成员较少时,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强调要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而且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任务以后可以去完成那些有难度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情况是:小组中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包揽了整个小组或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而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也就容易出现“是个别人的事,能者多劳”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加强任务的设计和课堂的组织,消除学生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3.3 避免出现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一个任务布置下来,学生做简单的分工,然后就是学生“各自为战”,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再让学生“合作”做个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很安静,纪律很好,但这只是表面性的协作,学生之间交流太少,没有形成有效的探讨和交流。所以真正的合作要让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包括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让不同创作思想的火花产生碰撞。

总之,在课堂中进行合作式学习,使我深深地觉得,合作学习是学习中活跃思维,自我表现的有效方法,合理地运用它,将会在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产生一股强大动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合作观、评价观,充分感受到了师生、生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形成了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与人交际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黄旭明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肖成全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教学简单起来 下一篇: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