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时间:2022-08-18 02:03:50

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摘 要】201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修正案》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较之1995年的《国家赔偿法》,新法有了较大的改动,其中,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之中可谓是一大点亮所在,也是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作为一项新兴内容,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文章立足于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性,对国家赔偿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完善国家赔偿中有关精神赔偿的规定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赔偿制度;精神损害赔偿;完善

所谓精神损害,其是指公民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损失,通常以精神上的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减损为表现形式。而精神损害赔偿则可笼统地表述为损害事实致使受害人精神上的不利益,它主张以赔偿的方式来减轻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以达到精神抚慰的目的。实践中,有关精神损害的实践屡有发生,如何妥善处理此类问题成为了关键。因而,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制度,完善其中的相关规定极为必要。

一、国家赔偿制度的不足之处

修改后国家赔偿法亮点突出,进步性不言而喻,但作为刚刚出台并实施不久的一项新规定,其难免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一)概念界定不明。现今,虽频繁谈及“精神损害赔偿”,但究竟何为“精神损害赔偿”一直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对于纷争不一的概念界定,并无科学的定论,我国现行的制定法中也未能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作为正确认定事物性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的重要前提是必须首要明确的,而要健全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就离不开对着这一法律名词进行科学的法律定义。

(二)赔偿范围狭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不仅与实际侵害程度密切相关,更与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状况相联系。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补偿手段,其并非处于主导地位,而是一种辅的措施。从我国当前的精神损害侵权的案件实例来看,数量繁多是一个明显特征,依据我国的法治现状和财力水平,并不能按照国家赔偿法所确定的违法原则对每一桩精神损害案件进行赔偿。同样,对于那些财力可以达到,有能力且应该赔偿的侵权行为也不能不赔偿。这就导致了赔偿范围问题的出现,如何明确界定赔偿范围,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兼备法理与人情则成为了重点。而这一范围的界定,无论是对于受害人,还是赔偿义务机关而言,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赔偿标准不一。《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虽未规定具体的赔偿数额,但允许法官参照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的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等进行界定,并要求体现法官的良知。这实质上也就为精神损害赔偿设定了具体的原则,铺设了标准的高压线,即要考虑到受害人能否收到抚慰、加害人能否受到制裁以及一般公民能否受到警醒等多个方面。

而纵观国际赔偿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立法在引入后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未就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最高赔偿数额以及现行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等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就给司法实践带来了难题,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赔偿义务机关或是人民法院只能参照和借鉴其他相关的法律依据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来酌情确定,而这难免会引起舆论的争议。

二、国家损害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完善对策

(一)明确相关概念界定。基本概念是构建法律制度的起点和基石,也是贯穿于法律制度始终的原则性规定。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不仅是健全制度体系的需要,更是发挥制度功效,调节和规范社会生活的必然举措。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学家已是约定俗成的提法,公众也认可和接受,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能否使这一概念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关键就在于是否对其进行严格的界定。而在界定时,既要深刻挖掘其内涵,又不能遗漏其外延;即要能满足主体需求,又要能有适用范围的边界。从现实需要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出发,笔者建议将这一概念表述为“义务人(包括国家)侵犯人权,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致人产生非财产损害的,应视为精神损害,严重者应予赔偿。”

(二)适度拓展赔偿范围。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有关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于狭隘,将其严格限定与人身权,忽视了公民的其他权利受损情况。与此同时,法律将权利主体限位自然人及其近亲属,实践中突破此范围的权利主体比比皆是,却因法律的束缚而不能请求赔偿。

对于此,笔者认为,在确定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时,可参考有关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进一步规定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以及发明权、发现权等权利被非法侵害时,和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犯时所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三)正确把握赔偿标准。我国国家赔偿中有关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尚未统一,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就给司法实践带来了难题,过高过低的赔偿都不利于正确评判的做出,最终损害的多方利益。因而,就必须针对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不一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规定,正确予以把握。

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角度出发:一方面,主观标准方面,即立足于致害人和受害人,全面考虑致害人的动机、过错、手段以及具体的经济状况等,对致害人的综合情况做出衡量。同时分析受害人的损失程度,结合其精神损害请求进行考虑;另一方面,客观标准方面,则应从社会角度出发,具体分析致害人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等,做到全面细致地考量。同时,在实践中,法官还需善用自由裁量权,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学会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使得赔偿标准在科学合理的限度内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结语

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制度是法律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公民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题中之义。对于这一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逐一破解,从而真正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推动民主法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 锡武,龚拥军.论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标准之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2] 张运鸿,王谨.国家赔偿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1(12).

上一篇:从专利保护角度看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下一篇: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及其问题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