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技术

时间:2022-08-18 01:39:23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在我国大部分玉米生产地区普遍发生。最明显的症状是从玉米第4―5叶期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条纹1-4条,最终使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1 发病症状

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多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发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发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2 病原

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黄褐或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微米,表面有细刺。冬孢子间有时混有不孕细胞,表面光滑,近无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7―16微米。冬孢子未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产生具3个分隔的先菌丝,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五色,单胞,椭圆形;直径7~15微米。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3~36℃,以28℃为最适宜。冬孢子在110℃的干热下处理30分钟,或在65℃热水处理30分钟即死亡。冬孢子pH4.5~10萌发率较高。

3 发病特点

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人,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侵染温限15-35cC,适宜侵染温度20~30cm,25℃最适。

感病品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病原菌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早播和种子萌发后出现的低温气候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玉米多年连作,田间积累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发病植株不清除,带菌粪月巴施人田间,投入少,管理粗放,都是发病的诱因。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区别。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花序,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两种病害虽然共同都产生大量黑粉,但在丝黑穗病的黑粉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中有丝状物外观不呈瘤状,黑粉病瘤内没有丝状物,受害部位产生肿瘤。

4 防治方法

4.1 种子处理:在丝黑穗病重病区推广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主要是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等的种衣剂,但是以含戊唑醇的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烯唑醇药剂在低温的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厘米时产生药害。三唑醇、三唑酮对玉米苗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存在着安全隐患。相比之下,戊唑醇不仅防效好,安全性高;而且还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根系发达,有效分蘖增加,提高产量,发芽快。所以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首选含有戊唑醇的种衣剂。也可以采取拌种的方式,玉米播前用10%烯唑醇乳油20克湿拌玉米种100千克,堆闷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于即可播种。此外,还可用种子重量0.7%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4.2 农业防治:积极推广对丝黑穗病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种,一些品种具有稳定的抗病性,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这些品种的发病率一般也低于10%。消灭初侵染源,清洁田间,拔除病株;处理病残组织,含菌粪肥要充分腐熟。发病重的田块,在玉米开花期后,一旦发现病株,一定要割除并进行深埋处理,防止病菌扩散,应尽量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残留量。实行作物间的轮作,即使不进行作物间的轮作,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也要进行品种间的轮作。

4.3 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选用优质种子,精心贮放,充分晾晒,可提高种子发芽势。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的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期;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技术,土壤要翻耙压连续作业,以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浅适宜;幼苗扒土晒根是一项重要的防病增产措施。

上一篇:马铃薯瓢虫的识别与防治 下一篇:玉米螟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