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执行

时间:2022-08-18 12:43:59

浅谈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执行

摘 要: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是提高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文章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构建的原则为基础,全面阐述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过程与执行细节,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和执行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构建;执行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95-0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变得愈发理性,更加注重发掘那些懂知识、爱钻研、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如此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对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并能有效地执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必要性

1.科研训练体系可以使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化、科学化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在方法和技能学习以及深化性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完善,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更系统更科学,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架构和提高独立的科研能力。

2.科研训练体系是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广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改革的深化。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是提高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工作深入推广的体现。

3.科研训练体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科研训练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与协作交流并举的科研意识。大学生处于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相对分散,如果配以科学、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学生个人思考兴趣得以充分发挥,其综合素质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高。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1.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要依据最先进的教育方法、配合完善的教育制度并融合优秀的教育理念,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接受科研训练的主体,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人才的评价准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发,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策划科研项目的方式和内容,同时努力将学生主体的个性和社会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体现了人性化和社会化特点。

3)系统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这样可以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4)创新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要继承长期以来开展大学校园科技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更要根据新形势对人才素质和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形成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

2.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模块的构建

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加强教学互动、改进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使学生科研训练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时进行, 是使体系具有更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关键。

1)构建探究型互动教学平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曾指出,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构建探究型互动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还能亲自参加学习、讨论,分析、思考,使学习不再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在此平台上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有目的地探究问题。

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可以促进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换成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技能,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的实践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与学生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相结合。高校可以设立专项社会实践经费来建立稳定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 可以通过课题拨款、企业课题费或赞助、实践活动创收等方式获取经费。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和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缺乏,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都需要依靠导师正确的指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规范的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发掘出有兴趣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生。

现在很多学校都以科研成果的多少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教学工作,这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进。因此,应构建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科研产出和教学成果进行综合评定,避免重研究而轻教育的现象产生。

4)建立学生科研激励制度和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扩大科研训练的范围,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训练实践,吸引更多的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高校可建立有效的学生科研激励制度,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组成科研小组列出研究方案并向学校提出立项申请。申请通过的项目由学校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并由学校对研究过程进行跟踪考评,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编辑发表优秀科研论文集等。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如组织学科论坛、学者作专题讲座、定期邀请专家、建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等,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其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执行

1.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执行要从各个院系做起,各院系依据已经构建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进行相应人手的调配和工作的安排。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设立专职人员,审核科研训练体系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具体措施上,各院系应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协调实验室和设备的使用,还可以成立科研训练交流网,教师可在网站公布课题及招募学生,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学科交叉培养。

2.对本科阶段的课程学分或训练学时进行调整,给学生充分选择

鼓励大学生自主选题并适时调整本科阶段的课程学分或训练学时,学生进行感兴趣的科研训练会事半功倍。学生可以结合课内知识并围绕所选题目进行主动研究,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进度汇报,教师可以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解决彼此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本科生的课程选择也可以参照研究生的课程选择方式,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适当增加学生的训练学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培养其独立思考、创新研究的能力。

3.将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编入教学计划

为了使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更好的执行,高校可以将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列入日常教学中,请专业教师为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授课。学校可以针对一些学生做的课题,让教师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讲解,学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在科研活动中获得成果的学生,二级学院可分配专任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对成果进行整理,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并可作为相应科目考核成绩的参照。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素质要求刍议 下一篇:试述高校保卫部门的教育职能与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