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教,有效教学的教师作为

时间:2022-08-18 12:37:22

为学而教,有效教学的教师作为

摘 要:有效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很多著作对教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做了大量的论述,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切入点,教学过程为着力点,学生作业为关注点,学科语言为关键点,通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关键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学科语言

“有效教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就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着力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归宿。所以,有效教学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由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有效教学分析中处于中心地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做进一步的讨论。那么,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价值在哪里?――为学而教,有效学的教师作为

一、最近发展区:有效教学的具体切入点

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不意味着推卸乃至放弃教师的教学责任。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激励者、引路人,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要着眼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如何触动学生和活化知识,实现知识的个人化。无论解决这两方面问题中的哪一个,我们都要涉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因为“有效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的、实施的教学,更是教师推动学生“最近发展区”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学。

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后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人走路时鞋子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

生:很多人认为这是滑动摩擦力,有些学生不出声,几个学生说是静摩擦力。

师:引导学生分析脚与地面接触时的运动情况,学生发现这时脚与地面是相对静止的,并没有相对地面滑动,于是学生明白了人走路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力。

师:人向前走路,他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还是向后?

生:这时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向后”,理由是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探讨的脚受到的摩擦力的产生过程,发现脚与地面接触的时候,脚是向后蹬的,所以有向后的运动趋势,所以这时产生的静摩擦力方向是向前的。

师:人走路时的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生:由于在部分学生的潜意识中,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所以就错误地认为人走路的摩擦力也是阻力。有些学生在前面基础上不再马上给出结论,而是默默思考。

师: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脚下的这个摩擦力,你能向前走路吗,想想你在光滑冰面上走路的感觉,前进容易吗?

生: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摩擦力是动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教师不断提出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发现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及时把问题调整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前推进,最终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就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提高。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学生的发展总进程中,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一对不断移动的水平线。对于不同的个体,这对水平线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同的。教学既要立足于现有的水平,又要指向学生可能的水平,好的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好的教学是一个为学生建立并逐渐推进“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二、教学过程:有效教学的根本着力点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有效的学习条件。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真正发生影响与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接触和互动最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和“有效掌握”应该是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针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序而灵活地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计划。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纲要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教学过程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比如,传统教学对洛伦兹力的公式推导都是这样的:学生推导:截取通电导体中的一段放大来研究,尝试从安培力入手推导。

n――导线单位体积内的电荷数。

q――每个电荷的电量。

v――电荷定向运动的速度。

S――导体横截面积。

N――阴影部分导线内总电荷数。

t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

洛伦兹力的大小:

导线的长度:L=_____________;

t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Q=___________;

已知电流强度的决定式为I=Q/t,则I=________________;

导线受到的安培力为:F安=________________;

该段导体中的总电荷数为N=___________;

单个运动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大小为:f洛=_______;

在实际课堂上学生根本不知道题目给出物理量的目的和意义,如果没有下面的引导很难自己推出洛伦兹力的公式,很多学生搞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个难点,从学生的常规思维出发,做了如下改动:

学生推导:截取通电导体中的一段放大来研究,尝试从安培力入手推导。

由于安培力F是大量运动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因此每个运动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f等于安培力除以导线中运动电荷的个数N。

则:f= 。

根据安培力公式F=ILB,可得f= 。

把Q=Nq代入上式得f= 。

Q为时间t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量。若Q为长L的导线中所有运动电荷的电量,则t是最后面的一个电荷q通过长L的导线所用的时间。

L/t为导线内电荷的定向运动速度v。

因此得f= 。

以前这里往往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现在从电流和运动电荷的关系出发,从电流受到的安培力推导运动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既理顺了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符合普通人的常规思维才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学实践表明,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在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地教,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就是教学过程的一种生动实例。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给予学生以心灵的启迪,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学会了思考,增长了智慧,也学会了学习,从而增强了进一步汲取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学科语言: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点

大量的学科教学实践表明,与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相比,学生的学科语言获得则是一个更为微观,也更为内在、本质的问题,从而也是一个如何使学科教学更为有效的重要问题。学科语言如同游戏规则,一个人如果不掌握学科的语言,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学科的游戏,他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或片面的认识层次上,很难达到对学科深刻、全面的认识。

学生只有对速度和加速度这样两个常见的学科语言有准确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没有对速度和加速度这样的学科语言的准确理解和应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很难准确描述,更不用说弄清楚这些物理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举例如下:

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竖立于地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自弹簧正上方h高处由静止释放,请分析从小球从下落到离开弹簧(弹簧的形变始终在弹性限度内)的过程中,小球的运动情况(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

解析:小球接触弹簧前只受重力,做自由落体运动。从接触弹簧到重力和弹力的平衡位置,合力向下但不断减小,小球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从平衡位置到最低点,合力向上不断增大,加速度向上不断增大,小球做加速度不断增大的减速运动,在最低点,加速度最大,速度为零。从最低点到平衡位置,合力向上不断减小,加速度向上不断变小,小球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从平衡位置往上,合力向下不断增大,加速度向下不断增大,小球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小球离开弹簧后,只受重力,做竖直上抛。这样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如果不用合力、加速度、速度、平衡位置这些物理语言,很难把问题讲明白,如果对这些物理语言都不熟悉,就很难理解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更谈不上对这个学科有深刻准确的理解了。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物理,平时教学时要尽量引导学生使用物理语言描述物理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掌握物理语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关注学科语言就成了建立有效课堂的一个关键点。

四、学生作业:有效教学的特别关注点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理解到应用再到熟练与自动化,进而生成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视作业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知识的掌握是从“实践”开始的,是从完成老师的作业开始的。知识和方法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而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则主要是靠训练与练习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作业及研究学生的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道理是颠覆不了的。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要走出“题海”,教师则要先跳入“题海”,在题海中吸取精华,使岸上的学生能吃到精心制作的“海味”。教师针对较难的知识点,有目的、有选择地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做到多中求少,少中求精。重视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聚合与发散、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不断构思或选择适合学生的作业,学生才能学得更高效,才能轻松上岸。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从“教学”的角度来描述,有效教学常常描述对教师的一些“教”的要求。因此,有效教学的实现还需要每一位教师持续不断地追问以下这些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诸如此类。于是,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作为有效教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理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日常生活方式。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有效教学也是教师走向幸福生活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11-07.

[2]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

[3]徐继存.教学论导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03.

[4]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5]陈建翔.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1.

[6]杰里布罗非・马兰.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7).

[7]宋秋前.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上一篇: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下一篇:七年级数学后进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