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正能量

时间:2022-08-18 12:36:06

论“中国梦”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正能量

摘 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硬实力”主要由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体现出来,“软实力”则是由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等构成;“中国梦”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显然,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总之,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体现。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国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18-02

一、“软实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约瑟夫・奈,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利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提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国防军事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硬实力”的外壳,而且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等因素构成的“软实力”的内核。我国学者最早提出“文化力”的是贾春峰,他在“文化力”一文中指出,“文化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进一步地提出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的论断,“软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问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标、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文明准则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体现

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主席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一)“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中国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当今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显然,“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由此可得,“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主题活动的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是前提,是根本,主导意识形态要有一以贯之的坚持性、发展性,不能模糊、动摇,不能放弃、否定,更不能停滞[2],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中处于统领地位。

(二)“中国梦”是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纽带

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国家至上的价值观教育,主张一种“内圣外王”之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体现出有识之士重大义、识大体,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都有一种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志向、有作为的人就需要完成一种由家至国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结合起来的人生追求,家和国是统一的,家庭政治和国家政治植根于同一种伦理规范[3]。“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重视经济发展GDP指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教育。纵观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无不证明,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巨大的文化落差而又急于追赶先进文明,融入巨大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时,它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更主要更艰难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因为深层的文化认同和整合,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理由[4]。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使人民大众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逐渐培养了起来,但伴随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造成的道德人格分裂的状况也日益突显,人格的分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痛苦,道德人格的分裂会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没有奋斗的方向,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撑点,道德价值的大厦被夷为平地。人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失去了判断能力,对未来生活丧失了希望和信心,总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5]。

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在《中国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的信仰问题,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因为“意识形态不是科学,而是包括着某种要求支配人们观念和行动的信仰。”[6]因此以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施加影响,从而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始终。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为目的,以“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为手段,积极主动地做好典型宣传工作,毕竟价值、态度和道德必须通过实践经历以及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才能变成内心的东西[6]。

(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指出,“对同那种物质上‘看不到的’、但感觉到是很活动的和积极的、并且被考虑到它们好像是‘物质的’、在肉体上被感觉到的力量团结一致负责,这才是在一定场合下称为‘国家精神’的东西。”他的表述说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具有的内隐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能起到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群体意识,也就是说是否有持续稳定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属于具有多层面结构体系的民族意识的范畴。它主要包括一个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整体中最高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显然,形成统一稳定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能够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欧洲意志”,其核心就是团结,就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在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上实现同步增长,并且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强化了精神力量。“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曾经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显然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统一意志的确立至关重要,因为“这种统一的意志,是以集体或国家、社会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它的绝大多数成员在事实上有而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共同的利益、命运和目标,通过高度有效的民主形式达到的。这样的统一意志,才是一个集体或社会具有强大、持久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三、“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李慎之在《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指出,“所谓文化,固然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把人所创造的一切,从饮食服饰到音乐图画包括进来,但是必须明确,其核心还在于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前提又是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可知,文化的实质是道德,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观念为目的,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因为“文化是‘深厚’的,它们规定体制和行为模式以引导人们走上一条对某一特定社会来说是正确的道路”[7]。特别是当今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对我们思想理论界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冲击,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呈现出“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尤其是后者,把理想信念等同于纯逻辑的利益计算,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理想信念显现出一种“泛世俗化”的状态,这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开展“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宇文利.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魏长领.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杨煦生,李泽厚,等.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J].开放时代,2011(11).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宁淑媛(1981-),女,河南孟津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薛庄林(1986-),男,河南修武人,助教,硕士,从事教育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研究。

上一篇:“中国梦”内在逻辑的辩证法思想 下一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