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引领视角下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研究

时间:2022-08-17 11:36:47

基于高职引领视角下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研究

[摘要]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其中基于高职引领视角下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包括纵向上中高职衔接、横向与产业企业人才规格标准的对接以及现代职教体系内的协调对接等构成要素。同时,探索专业口径的衔接、加强课程的有效衔接、密切教学组织的衔接、尝试多元化的招考途径等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引领系统衔接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杨理连(1975-),男,山东即墨人,天津职业大学高教所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天津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ZD015,课题主持人:杨理连)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0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提出,“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教育应定位在高端,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树立系统的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发挥行业、集团办学的主力作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内涵标准分析

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其中基于高职引领视角下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内涵标准是什么,如何界定其基本的要素构成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内涵标准分析应从探索专业口径的衔接、加强课程的有效衔接、密切教学组织的衔接、尝试多元化的招考途径等方面入手分析,以求从中得出具体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标准。

1.探索专业口径的衔接。中高职院校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动态,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注重中高职教育在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专业课程标准、学训条件、岗位转移能力培养等领域的系统衔接,形成适应当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应重点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则应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上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但在具体专业口径系统衔接的考量上,还有完善的空间,也存在着相近专业的口径衔接相脱节的现象。为此,高职教育应以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向中职校进行辐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与中职校积极协作,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实际,聘请行业企业各类技术技能型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专业面向的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衔接,提高中高职专业口径衔接的相容性、系统性和递进性。

2.加强课程的有效衔接。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高职教育要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来构建中高职课程的系统衔接。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要将中职教育的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目标与高职教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相整合,在基于中高职系统培养目标下,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系统设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制定系统衔接的统一课程标准,避免相近课程的内容重复,又要体现内容系统和递进,促进课程衔接的有效性、连续性、整合性。

课程体系衔接以职业资格认证的延续晋升作为课程衔接的引导,以适应满足产业链上不同层级岗位的需求作为检验标准:职业资格认证应深化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实施“双(多)证书”制度的系统衔接,推进中高职“双证书”一体化教学,确保9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同一大类专业,中高职协同制定出能充分反映行业不同层级需求的能力考核内容及相关课程,分别在中高职教育阶段加以实施与考核。

公共基础类课程应着力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基本理论素养,并为职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应针对中高职教育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注意不同层次知识技能点的有机融合: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理论和职业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以及高技能开发与能力的应用。

专业核心类课程是实现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应保证其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实现,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应以培养不同层次技能为主线,统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结合,注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果。

专业拓展类课程则应重点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职业人的成长发展需求为依据来推进建设。强化职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强化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体情况如图1所示。

3.招考制度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应明确办学定位,发挥教育、劳动以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职能,以有效的课程衔接、统筹的教育机制、合理的师资结构作为保障条件,努力联合中职院校建立一体化、连贯化的统筹中高职招生考试统筹机制,切实打通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的发展路径,让更多中职生在不断拓展的职业教育轨道上学习和提升。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高职院校应采用多元化的招考途径与中职教育进行衔接。从招收中职教育毕业生的招考制度入手,采用“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以技能考核作为主要内容,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考试的实用性、连续性。通过五年一贯制、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三·二分段”、面向中职生自主招生、面向“三校生”的春季高考、秋季普通高考等多种方式为中职生提供继续求学深造的途径,同时尝试通过各种级别的技能大赛、各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对于在赛场上、实践岗位上取得佳绩、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研究制定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如图2所示)。

图2中高职招考途径

4.中高职教学组织的相关配套。中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听课评课。根据高职入学要求,安排中职生专门的培训,培养职业素养以及相关高职教育的标准要求,减少中高职过渡过程中的阻力与问题。同时,应科学分析中高职生基础能力的差异,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设计不同需求的活动,并鼓励教师积极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二、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问题分析

中高职教育在系统衔接方面已有多年的探索,但是不论是衔接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优化。

1.目前学校的生源还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而非中职学校,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的比例较小。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对接的途径之一主要通过对口招生考试,招收部分“职高、中职、技校”等三校生,但对于庞大的中职学生群体,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2.五年制和高职单招模式依然存在着专业和课程衔接上的脱节。对比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高职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设置口径宽窄不一,专业接口上容易产生脱节。即使是5年制(3+2)的专业,也因缺少实质性的专业建设与合作机制,容易产生疏离和衔接错位。课程衔接上,也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选用上的重复、脱节等现象。

3.中高职衔接环节不完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生源对口衔接不畅,目前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毕业生(3阶段)。事实上,现有的几种衔接模式均未考虑第四层的过渡和补修功能,造成第四层次的缺乏。从理论上讲,现行衔接方式中,完全没有职业技术基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不具备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的中职生必须经过补习和过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但3阶段的学生未经过4阶段的补充教育直接接受5B高职阶段教育,造成高职生源素质的“先天不足”(如10页表所示)。

三、高职引领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要素分析

“中高职协调发展”在内涵外延的界定上与“中高职衔接”是有所不同的,它更多侧重于中高职科学发展的体系性和整体性,其中“中高职衔接”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包含着横向与产业企业人才规格标准的对接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协调对接等内涵要素。

纵向上,中高职衔接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应拓宽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通过中职升高职、高职入本科、应用本科转专业硕士等多种途径,拓宽职业教育学生进入高一级院校继续学习的渠道:(1)普通初、高中尝试开设职业课程。在普通初、高中阶段,适当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及少量专业基础课,开展职业教育的介绍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增加学生对于升学途径的可选项,使想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前自主选择专业,组建职业班,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学生考学升学时“选择有目标、升学有基础”。(2)尝试高职预科教育。面向中等职教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由高等职业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高职预科的设想。可以避免中职教育步入应试教育的歧途,又可以使高职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方式等几方面,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理论课与专业课及技能训练的重复。(3)尝试高层次高职教育。为满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继续教育的需要,国家应尽快理清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基本特征、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制定明确的认证标准和考核体系,尝试四年制乃至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领军人物,以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横向上,中高职人才培养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以及类型人才需求现实,与其主动对接与延伸,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实现系统衔接,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顶岗实习,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1)统筹中高职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注重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内涵、教学条件、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行业需求、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2)统筹中高职的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扩大目前中职教育相关专业“双证书”的种类,使其考核的内容、种类与高职阶段相对应衔接,逐步实现证书的衔接管理和“可晋级”操作;在重要产业领域,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开展国内外资格证书“双认证”培训。(3)统筹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将高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向高职教师标准靠拢、看齐。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以高职教师标准引进人才,提升中职教师整体水平,使具有“双师”“双教”能力的教师担任中职教学工作,实行中高职教师定期轮岗制,使其熟悉中高职教育环节的内在联系和标准要求,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中高职的统筹。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要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中高职与体系内的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等层次体系,其中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针对中职与高职相近专业的口径宽窄不一容易造成衔接脱节的问题,应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口径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方式实现宽口径衔接,避免其专业设置的重复。(2)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课程的衔接要实现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和实训教材的紧密对接。

四、结语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对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推进以中高职衔接、普职教沟通为主要内涵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应按照国家教育规划要求,给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对不同人才需求的吻合度和对接度。同时应发挥教育、劳动以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职能,建立统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完善提升初、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横向发展的体系建设,构建中职和高职融通、高职和本科衔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提供从中职、高职、技术应用本科到专业硕士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中高职学生在不断拓展的职业教育轨道上不断学习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子云,蒋国平.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1(16).

[2]朱雪梅.中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6).

[3]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4]杨经元.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J].社会主义论坛,2011(5).

[5]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2011-08-30.

[6]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上一篇:活用多种情境,提高智障学生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