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

时间:2022-08-17 10:36:32

打造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课教学,也需要有合适的“利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生活与哲学》中哲学概念、原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选择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生活案例 活化课堂

当哲学教学遇到一些纯理论显得效果不佳时,选用贴切而生动的例子,尤其是生活案例,无异于引入了教学的“源头活水”,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心智被启迪,兴趣被激发,教学化难为易、获取高效。

例如,“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的矛盾分析法原理是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引入“牛皮癣”的生活案例设置情境,调动学生思考,能很好地活化课堂、释疑解难。生活中不难发现,俗称“牛皮癣”的小广告到处乱贴,清除非常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市容,与城市环境卫生形成了一对矛盾。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但“转化是有条件的”。于是,笔者把生活中环卫工人用“水刀”冲洗“牛皮癣”的方法介绍给学生。现在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比钢刀还要锋利的刀,软到纸张、布料、皮革,硬到混凝土、岩石、玻璃等,它都能切割自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锋利的“刀刃”不是比钢还硬的金刚石,而是我们印象中非常柔软的水。“水刀”的主要构造是一个“超高压增压器”,水经过增压,变成了有1万个大气压的高压水,高压水通过一个极细的喷嘴往外喷射,能产生比音速还快3倍的“水箭”,可以用来切割各种东西,故这种刀被称作“水刀”。用“水刀”削除“牛皮癣”,既省力,又干净。介绍了“水刀”后,笔者出示了以下两道思考题:(1)从哲学角度找出以上材料中矛盾对立的双方。(2)促使矛盾对立双方发生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后找到了答案:水的柔软特性和好刀必备的锋利特性是对立的,但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科学家研制的“超高压增压器”。强大的气压使水形成了“水箭”似的高压水,从而使柔软的水成了锋利的刀。一个简单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案例,改变了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使深奥的哲理形象具体、浅显易懂,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引用鲜活案例进行教学,能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使抽象的教学因注入了社会生活的鲜活内容而显得生动、明了,从而破解了教学难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趣味游戏 启迪思维

将游戏融入教学之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众所周知,中学生活泼好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游戏活动,让他们置身其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感悟,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讲“矛盾双方相互依赖”这一教学难点时,不妨把名为“敢松手吗”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游戏的要求是:两位同学手拉手、面对面站定,两脚张开,脚尖抵住对方的脚尖,身体在保持平衡中尽量向后仰。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非常高,个个跃跃欲试。趁着学生兴趣高涨之时设问:两位同学在后仰中保持平衡的情形下,其中一位同学敢松手吗?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敢。因为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至此,教学难点自然攻克。

通过趣味游戏,寓教于趣,化解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这一教学难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哲理故事 引导深思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适时穿插思想鲜明、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小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讲“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时,笔者设置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先给学生讲了一则“迷失自我的虾”的故事:小虾见到螃蟹身上有时呈现出好看的红色,很是羡慕,就请教螃蟹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好看的红色。螃蟹告诉小虾,自己常常跑到陆地上去晒太阳,当强烈的阳光照耀后,身上便呈现出好看的红色。小虾听后兴奋不已,一跃跳到了岸上,也学螃蟹晒起了太阳,结果却被太阳晒死了。

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都说小虾真傻。笔者马上问:“小虾为什么傻?傻在哪里?我们能用哲学道理来分析吗?”问题一出,学生个个显得情绪高涨,各抒己见。随后,笔者及时加以小结:小虾之所以被晒死,是因为没有认识事物自身的规律,盲目模仿螃蟹跳到岸上晒太阳所致。可见,迷失自我的过程,也就是酿造悲剧的过程。生存之道其实很简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否则,不但认不清事物、办不成事情,甚至会酿成悲剧。学生听后茅塞顿开,教学达到了引生深思、激发求知、深化理解、化解疑难、提升能力的效果。

四、漫画图示 形象直观

课堂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活动中,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用生动典型的漫画、图表表示出来,创设可感可知、有声有色、声画同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直观情境,效果显著。

例如,在“量变与质变”一节内容的讲授中,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简洁明快、浅显易懂却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的漫画《量变引起质变》(图1),让学生在对漫画的直观欣赏、感知中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这样,当学生学完这一节内容后,一般都可感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笔者还采用图示法以形象地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许多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得以简化。例如,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一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学生往往混淆不清、理解不透。于是,笔者便引入了两幅图(图2、图3),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实践证明,直观教学法也是一种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

五、小品体验 情境感悟

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小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诙谐的表演,既令人发笑又耐人寻味,学生不仅喜欢观看,而且喜欢表演。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可将原本枯燥、乏味、抽象的理论以生动、活泼、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把学生引入与课题相关的情境中,通过角色体验,产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心态,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之中和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例如,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教学中,笔者把古希腊“借钱不还”这一故事改编成现代小品《借钱》,让学生表演。情节大致是:由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借钱者甲、被借者乙和法官丙。甲向乙借了1万元钱,说好一年后归还。一年期满,甲毫无还钱的意思,乙去讨债,甲诡辩说:“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要讨债向过去的我去讨吧!”两人久争不下,乙被甲的无理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甲一顿。甲把乙告上法庭。法官问:“你为什么打人?”乙答:“我没有打人。”“就那天打我,你还想抵赖?”甲愤愤不平地说。“是吗?不过现在的我并没有打你啊!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要告就去告那天打你的那个我吧。”对甲的无赖,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被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热烈鼓掌。笔者乘机提问:“小品中的人物的言行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等学生带着欣赏小品的兴致看书、思考、交流后,笔者再适时点拨:运动是绝对的,但一切事物在运动中都存在相对静止,正因为相对静止的存在,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给事物命名,否则会导致“不可知论”。教学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教学中引入小品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让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愿意深入思考、分析和探究,从而在愉悦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相关的哲学原理。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灵活,难在创新。让我们精心设计、用心选择、大胆创造、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上一篇:如何让高考作文“有文采” 下一篇:“群”里营销:当买卖贴上了感情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