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职业学校人文教育与提升素质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2-08-17 10:34:24

论加强职业学校人文教育与提升素质教育的关系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职业生活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面向职业学校的人文教育必须以培育高素质为核心,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开展创新。

关键词:职业学校;人文教育;高素质

中国分类号:G718.5

在人文“学问”传承的人文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实现自身人文教育的创新,既是职业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诠释的理论问题。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学工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职业学校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缘由

“生活”是一个普通的字眼,是因为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联。“生活”又是一个美妙的词汇,因为由于人们的信仰、价值与态度及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场景。

(一)传统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大,文化的作用愈益突出。这种特征,表现为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表现为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使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日趋重要。文化对经济的这种作用,已经在千万个职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显现出来。

(二)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生活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职业化的要求,对我们深入理解职业人文教育的职业价值问题、人的发展性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职业学校生活是职业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陶行知先生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教育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保持着紧密联系。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追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其自我实现的核心内容。职业生活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二、职业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素质的主要涵义

(一)以适应职业学习生活为目标,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学习生活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3]。因此,职业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职业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有着多种表现特征。如果从教育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来衡量主体的发展水平,职业人文教育除了表现在具有情感价值的意义性学习以外,认知性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方面。

(二)从职业学习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生活对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职业学校人文教育不仅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

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遍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校园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生活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开放、民主、公平的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是在民主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杨柳.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湖州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4]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

上一篇:影响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 下一篇: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