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管工作现状及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17 10:29:19

【前言】环境监管工作现状及问题探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2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机构 我国的环境监管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二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法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管;三是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

环境监管工作现状及问题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就给环境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何加强监管、应对和破解环境问题成为摆在环境保护部门面前的难题和挑战。本文就环境监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对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环境监管、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提出了一些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管 问题探讨

1、环境监管工作现状

1.1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

我国现行监管体制,在横向上已经形成了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在纵向上已经形成了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机构

我国的环境监管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二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法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管;三是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实施监管[1]。实际监管中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为主,其他部门监管为辅。

1.3环境监管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环境监管的依据主要有四类。一是综合类的法律,如《宪法》、《环境保护法》等;二是污染防治类法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三是资源保护类法律,如《矿产资源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四是行政执法类法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等[2]。

2、目前环境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监管体制尚有欠缺

一是现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制欠缺。现行政绩考核体制主要是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而不考核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承受的代价。因此,不惜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掠夺性发展本地经济的情况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存在。为了加快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干预较多,时常打着“招商引资”、“绿色通道”等旗子建设上马违法或高污染项目[3]。二是环保管理体制欠缺。环保部门大都是政府组成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官员,都是地方政府任命和管理的,当环保监管遭遇地方政府干预时,往往话语权不足。三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机制未得到有效发挥。由于各环境监管部门之间存在主体工作目标不同、利益冲突和交叉情况,环境保护目标往往作为其他部门的次要目标被忽略或放弃,环境统一监管缺乏有效机制和手段。

2.2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环境监管需要有法律予以支持,现有环保法律、法规虽然很多,对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普遍偏软、可操作性差[2]。一是违法成本低。现有法律对企业违法行为主要是经济处罚,且处罚数额受到很大的限制,违法成本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很多企业宁愿接受违法排污也不愿意主动进行污染治理,使得区域、流域环境难以得到逐步缓解。二是执法措施和执行手段不完备。尽管除了经济处罚外,法律还规定了一些执法措施,如限期治理、责令停止建设或生产、限期拆除等,但因权限限制、缺乏强制执行措施等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2.3基层监管能力急需增强

环境监管最终要靠环境保护部门去落实,目前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在机构、编制、装备、培训等方面与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匹配。环境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水平偏低。部分环保机构还是事业单位,编制不足、人员不够、装备简陋。很多环境执法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监管培训,对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企业生产工艺、治理措施缺乏深度认识。特别是近年来,新建企业类别多、差异性大、工艺流程和治污技术都在发生着快速的进化,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技巧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3、解决措施探讨

3.1理顺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职责

一是建立绿色政绩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要指标,将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成本纳入JDP核算指标中,将环保绩效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中,促使各级地方官员都将环境保护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来抓[4]。二是改革环保官员任命机制。实行环保官员双重领导机制,地方政府任免环保官员要充分征求上级环保部门意见,更进一步的话可以实行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体制,从中央一直到乡镇,一竿子插到底。三是提升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级别,强化统一监管职能。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放在同一高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形成统一监管态势,明确各部门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5]。四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从源头强化监管。继续以环评法为依据,充分参与到政府和各部门的规划、项目中,实现环境监管关口前移。

3.2加快立法步伐,完善相关法律

一是应当加快立法进程,特别是修订一批旧法律(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出台一批新法律(如《国家环境政策法》、《生态安全法》等),把一些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如“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按违法次数计罚”等法律责任纳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发挥其普遍性的威慑作用。二是强化环保行政执法措施和执行力的法律授权,把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权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效力。三是制定一批环保经济政策和机制。把市场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税费、产品出口、企业信贷、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证券上市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使企业对自己的环境行为真正负起责来。用市场经济的机制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环境危害和风险大的行业、企业,降低环境监管风险,实现经济转型发展[2 ]。

3.3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监管能力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争取各级财政、人事等部门的支持,做到机构设置规范、人员编制到位,执法经费充足,执法装备齐全,职能运作顺畅。二是提高队伍素质。严把进人关,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选到环境监管岗位上,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所长。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培训,使其对主要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染治理特点全面了解,对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环节熟悉,掌握较多的监管方法和技巧。三是依靠科技监管。传统监管方式往往对中小企业效果显著,对重污染企业和大中型排污单位而言,常规监管方式往往难以奏效,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充分依靠科技,设置污染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建立高标准数据监控平台,实现在线监测数据和视频图像的采集、储存、分析和应用的一体化运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四是推动联动执法。加强部门联动,明确职责、义务和配合方式,保持经常性联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污染事故联合调处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形成强大监管合力。五是强化公众参与。提倡公众参与,广泛开展环保听证会,听取群众意见,使公众有效参与环境管理[5]。通过开通环保热线,保证群众举报渠道畅通;通过定期环境质量和曝光违法企业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探索聘请公众代表监督员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让公众成为环境监管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窦玉珍.环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蔡守秋. 环境资源法教程[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 张建伟. 完善政府环境责任的若干思考[J ] . 河北法学,2008 .

作者简介:

马丰凯,1976年4月20日出生,男,汉族,大学本科,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人,助理工程师。

上一篇:浅谈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 下一篇:对我县柑橘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