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回顾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7 03:20:29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回顾及对策研究

摘要:经过14年的锤炼,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中国银行业中的“第三梯队”。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也面临着监管要求的提高、同业竞争更加激烈、资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和业务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通过明确市场定位、确立战略规划、坚持做特做优、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和转变业务创新方式等有力措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必将更美好。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业务创新;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54-03

引言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也经历了十四载的春秋,承载了众多城市商业银行人的梦想;弹指一挥间,十四载春秋的过程历历在目。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95年全国有5200多家城信社,有人把它形容为5200个定时炸弹,为了化解风险,国务院决定,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三十多个大中城市陆续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艰难起步。

二是转变阶段。从1995年到2002年,期间共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经营。按照四级分类,当时账面不良贷款率是30%,按五级分类可能会超过50%;资本充足率可能是负数。为了化解这些风险,银行监管机构、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齐聚一堂,共同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探索化解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途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开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加速阶段。从2003年到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指导下,不断总结自身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风险化解途径与方式,使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整体风险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财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盈利水平加速提升。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成就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自1998年3月城市商业银行正式组建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从1995年的646.68亿、506.18亿、202.17亿,增加到2007年末的33404.8亿、27183亿和16826亿;实现税后利润248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04%,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9.79%。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施跨区经营策略、尝试联合重组、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公开上市等有力措施,城市商业银行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春天。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银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各自情况,纷纷成立了股东大会,依法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行长经营班子,初步搭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随着中国开始加入WTO,新巴塞尔协议在中国银行业内逐步实施,银行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渐渐提高的情况下,众多城市商业银行根据两个“指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分别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下设了具体的专门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议事规则,从而使“三会一层”的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真正运作起来,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管理架构,为城市商业银行提高执行效率奠定了基础。

2.实施跨区经营策略

城市商业银行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基础上,通过加快资产扩张、不断引进社会资本、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使自身在所在地方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限。为打破经营区域的限制,一些主要财务经营指标位居前列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制定明确的跨区发展规划后,通过采取收购、兼并和入股等方式,不断探索跨区经营的新途径。

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面对着外资银行纷纷进行战略布局、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造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业务体制改革等压力,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走出所在城市,到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了真正的跨区经营。

3.尝试联合重组

进入2005年,一些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做大资产规模、突破资本金约束、整合省内金融资源等目的进行了联合重组,从而实现了为地方经济提供充足金融服务和促进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壮大的双赢局面。同时,还有一些银行以参股或相互参股的方式来谋求联合,如济南市商业银行参股德州市商业银行;锦州商行与营口商行达成相互参股的决议;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实现了相互参股;沈阳与辽阳、营口、锦州、葫芦岛商行也实现了资本联合;鞍山、辽阳、营口等市商业银行也签署了相互参股、入资协议。

通过联合重组,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得以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使跨市经营不再是梦想,乃至跨省经营的资格也是唾手可得,也使得走出城市,立足全省,走向全国已经成为其内在的真正追求。

4.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随着财务经营指标的好转和盈利水平的提升,一些优质的内资企业的开始将投资目光转向城市商业银行,投资意图主要有:一是投资并获取高额回报;二是进入并经营金融产业;三是通过入股城市商业银行为公司融资获取便利等。与此同时,一些境外金融机构为了分享一部分中国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也为进驻中国内地金融市场而熟悉情况,开始与内地一些大的、成熟的、业绩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合作,投资入股并进行多方位的战略合作。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城市商业银行能在信贷决策、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金融产品、IT技术等诸多领域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产品技术和获得人员培训机会,从而帮助城市商业银行迅速地提高管理经营水平。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持续改革的“催化剂”,有利于在其内部建立起一种专业、高效和不断创造股东价值的全新文化。

5.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公开上市

经过多年的努力,借助2007年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东风,城市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2007年7月9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率先通过监管部门批准,成功叩开资本市场大门;2007年10月18日,北京银行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并创下当时境内IPO申购冻结资金的最高纪录。

在这种情况下,重庆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上海银行、济南市商业银行、大连银行、锦州银行等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已明确提出上市目标,并正在积极准备。截至2007年末,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公开上市,股票市值达2167亿元。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公开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获得了充足了资本金,优化了股权结构,形成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为未来几年资产规模扩张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企业和自然人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基于特殊的金融主体组合成的时代产物。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在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的情况下,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还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

1.监管要求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盈利水平加速提升。银行业监管机构也在为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到2012年,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一是各项经营指标,包括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利润率以及信息披露、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要普遍得到提高;二是在资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境内外市场上能“游刃有余”;三是确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市场定位和自身“根据地”;四是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五是管理能力逐步接近国际标杆银行水平;六是员工素质明显提升;七是牢固树立“内控第一、风险为本、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企业文化。

2008年,银监会召开了中小银行监管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目标是:资本充足率全部达到8%以上,良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平均不良贷款率保持在3%以下,良好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拨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达到监管标准要求,60%以上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110%~150%;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或1%以上。

2.同业竞争更加激烈

一是外资银行凭借其在资本实力、管理体系、营销策略、高端业务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对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全方位冲击。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股改、引资和上市,其经营更注重特色;实现全国通存通兑服务和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改进及完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加强服务深度,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等,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三是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管理体制、探索新的产权模式与组织形式、消化历史包袱、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举起深化改革的大旗,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努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3.资产规模较小

由于单一城市制机构设置的局限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数量多,但资产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企业实力紧密相关,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资本金得不到应有的补充,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了城市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促使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截至2008年6月,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6.4%,所有者权益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总额的6.3%。这表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规模还是很小的,平均每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就在290亿元左右,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4.产品单一与业务创新能力差

同其他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银行卡、中间业务等方面上处于不断攀升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相对较少,服务品种单一,实现的利润主要主要依靠传统的利息差;而信用卡、企业年金托管、基金业务、银证业务、银信业务、外汇业务等对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使得其银行业务发展有很大缺陷,从而严重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整体竞争能力。

由于规模小、投入少和成本大等原因,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步伐要么是雷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其他行有什么业务自己也跟着上什么业务;要么是小打小闹,对原先业务稍加改造,换汤不换药,真正的新业务或新产品却始终出不来。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在上有监管要求,下有农商行的奋起直追,外有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内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步步紧逼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实现怎样的发展,从而在日趋激烈的中国银行业竞争市场上生存、发展和壮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明确市场定位

借鉴国内外众多中小银行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来看,作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明确的发展定位是决定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石。

如明确定位服务中小企业,以此创新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推出特色产品、提升服务层次,扩展服务功能、推动服务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涵等有效措施,实现更快发展。

因此,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城市商业银行搞好经营创新、打造特色品牌的前提,能够促进城市商业银行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形成自身独具的特色和发展优势,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确立战略规划

在后WTO时期,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带来的机遇,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其成功确立发展战略的方式和途径,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城市商业银行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

首先,战略发展规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规划才有实际操作意义;其次是战略发展规划得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去推动,其执行力必须得到贯彻;最后是战略发展规划必须进行时时跟踪、反馈与完善,这样才能将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真正意义体现出来。

3.坚持做特做优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在与银行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中通过服务地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当地城乡居民金融需求而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手段是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特色业务和优势服务。

由于先天性的不足,城市商业银行在网络、科技等方面受制于区域经营的限制,要想在与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是唯一可借助的平台;立足地方、做特做优是夯实自身发展基础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通过做特做优实现快速发展。

4.引资引智相结合

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在引进中,注重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引进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准。

在注重引进社会资本入股的同时,还要将引进智力支持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加以推动。一方面,引进熟悉银行经营管理、业务开拓、产品创新的人才;另一方面,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和院校进行合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出独具自身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5.转变业务创新方式

在加快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目标下,城市商业银行应转变业务创新方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推行市场营销高效化原则。应简化操作程序,推行套装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注重中间业务整体推进。要充分利用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网点、人员以及本土化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电子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是提倡金融服务人性化原则。应改变传统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方式,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实行个性化服务。

三是实施营销策略针对化原则。在开拓中间业务时必须了解辖内企业和个人对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在市场调查中制定营销策略,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从而确保新产品能有效地进入市场,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结束语

十四年的发展已经过去,城市商业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未来五年,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明确市场定位、确立战略规划、坚持做特做优、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等有力措施,并在业务创新中转变方式,把握好一些原则,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必将拥有自己一片美好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银行家》研究中心――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2007―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R].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8.

[2]谢卫星,朱洪贵,高丽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与社会资本引进分析[J].地方金融,2008,(8).

[3]王广谦.中国经济改革30年:金融改革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杨慧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市场定位[J].浙江金融,2006,(12).

[5]朱建武.我国中小银行资产扩张效应实证研究(1987―2004)[J].财经研究,2006.

[6]张瑾.城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7]张倩,王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5).

[8]AthanasiosG.Noulas,SubhashC.Ray,StephenM.Miller.ReturnstoscaleandinputsubstitutionforlargeUSbanks[J].Journal

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0,22(1):94-1081.

上一篇:货币的有关经济人类学解读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演变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