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8-17 11:17:13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西安黄河实验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43)

摘要: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提出问题,老师应及时作以评价和解决。

关键词:问题意识;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G424.1

正文:

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善于提问是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有效的学习策略。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经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作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问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都要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其目的是促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人常说:“学问学问,学学问问。问是开山的斧,问是耕种的犁。”也就是强调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呈现一派崭新面貌呢?我想结合实际浅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尝试。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就教学活动而言,能否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精神,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从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向导和朋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营造民主氛围,就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无条件的接受学生。必须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同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二、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乐于发问。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往往可促使他们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好表现自己的心理,又能促使他们提出问题,探索奥秘,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表扬。如果我们教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予以重视,认真组织大家来讨论,寻求答案,一定能让学生感到自尊与荣耀。激发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去观察事物,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如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读完课文让学生自由提问时,有一位同学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母亲糊涂了。因为作者在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户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当然是母亲说错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同学,告诉大家这一问题提得太好了。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马上就有几个人站出来反驳,大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统一了思想:母亲的话有一定道理:我们是用鼻子去分辨香气的,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更能感觉出家乡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月是故乡明呀!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着成功与快乐。

三、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善于发问。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的确,“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可能发现真理。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解疑。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环境、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常常表现为对外界信息的传入“一闪而过”,不能引起足够的思维活动,这就很难产生发问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由的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在《索溪峪的野》一文讲到“山野,水野,物野,人野”时,一位学生说:“这里动物真野,我可不喜欢。”我马上提出:“有人将索溪峪这个地方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这里太‘野’了,要重新修正,不‘野’了再向游人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绝大多数学生在为索溪峪鸣不平。我乘机让他们为索溪峪做法庭辩护。学生激动不已,慷慨沉词——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人都有探究的欲望,遇事都想看个究竟,弄个明白。于是,兴趣与问题紧密相连。在上述课例中,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问题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善于制造悬念,启发引导,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课程结束时,留给了学生和听课教师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她用缓慢的、带有启发意味的口气说:“大家知道给英法联军带路的是谁吗?——他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大家知道当时圆明园附近的老百姓是什么反应吗?——圆明园附近的老百姓在英法联军洗劫后也进入园内,抢夺所剩无几的宝物!”课堂内一片静默——学生在反思,也在成熟。这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高层次的问题离开课堂。的确,有经验的教师并不是帮学生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课内,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这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加工。

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身为教师,我们的职责不单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学会质疑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3.刘学兰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略议初中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探索 下一篇:准确规范与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