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务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7 10:55:07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务问题研究

【摘 要】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交强险是无责先赔,且应该逐步缩小免赔范围、提高赔偿限额。机动车方有过错时承担过错责任;无过错时承担无过错责任,且为限额赔偿。当受害人有过错时有条件地适用过失相抵。其他交通参与者造成他方损害时均应承担过错责任。

【关键词】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限额赔偿;过失相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随之,因交通事故而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也相应增加。有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最直接的法律依据是2007年修订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该条之规定首次赋予了交通事故受害人向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直接请求赔偿的权利。依据该条的规定,受害人的民事赔偿先走交强险,不足部分再走民事责任。那么,关于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的损害赔偿问题,我们就分两步,先来讨论在实践中“交强险”理赔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来讨论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问题。

一、在交强险理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家保险公司赔偿一个受害人时,应遵循“按比例”和“有限连带”的规则

在两辆或两辆以上的投保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共同侵权时,若干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怎么承担呢?公平的做法是:多家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对一个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时,要遵循“比例责任”和“有限连带”的规则。

由两家保险公司按照双方驾驶人的事故责任比例分担,然后,承担责任不超过责任限额的一方在剩余责任限额内对另一方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这就是“比例责任”和“有限连带”规则的基本含义。[1]只有在同等责任的情况下,两家保险公司承担的赔偿数额相同,两者的责任限额也一样,双方不用承担连带责任。此外,其他的责任比例下,都有可能出现一方替另一方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首先按比例承担责任,是于保险公司之间体现公平。在责任限额内承担连带责任是为了最大化受害人的损害救济之利益,同时在限额内也没有加重保险公司的负担,兼顾了两家保险公司和受害人的利益。况且,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在第一条中明确规定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以人为本的首要目标。现在,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和地区,愈来愈重视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二)一次事故中有多个受害人的情况

公平来讲,多个受害人应该根据伤情的轻重,具体依据人身损害赔偿数额的大小,按比例获得交强险的赔偿。这就需要从程序上保障,在部分受害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立案后,法院应该及时通知其他受害人,并主动了解他们的伤情。在部分受害人不能及时向法院的情况下,适当划出保险金预留额。以保障他们获得交强险赔偿的权利。防止先的受害人把保险限额用尽,后者不能获得任何交强险的赔偿,将面临着承担责任人没有赔偿能力的风险。

(三)肇事车逃逸或者没有合法有效的保险时,受害人的救济途径问题

肇事车逃逸的,受害人有权请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或者丧葬费。而后救助基金管理部门取得向相关责任人追偿的权利,待案件侦破后,可向相关责任人追偿,以保障救助基金的资金充足。肇事车没有合法有效的保险时,受害人有权请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或者丧葬费。之后,救助基金管理部门有权向相关责任人追偿。

二、超过限额部分的民事责任承担问题

超过限额部分的民事责任承担问题,按照上述道交法第76条的规定,“损害超过保险赔偿数额的部分,应在各方当事人之间分担。具体分担方法我们分别讨论。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无论是财产损害还是人身损害,能确定责任时,适用过错责任,实际上是适用民事一般法即《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里有关过错责任的规定,一方如果主张对方造成自己损害的赔偿责任,都必须在证明其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之后,还应当承担证明对方过错的举证责任,有一项不能证明者,就不构成侵权责任。

当责任无法查清时,实践中,时有发生交通警察无法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形,按照民事法律过错责任的规定被告方不应该承担侵权责任,但是,由于我们现阶段社会其它救济手段的缺乏;加上现如今的交强险赔偿限额远远低于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甚至有的车还没有合法有效的保险,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又不能切实地解决所有受害人的救治与康复问题。实际上受害人就只有指望法院来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救济手段了。这时应对之策就是适用民法上的公平责任,综合考虑原告的损失大小,被告的支付能力,以及交强险和商业险赔偿的数额距离被害人实际损失的差额大小等因素后公平地裁量。一般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参照同等责任来处理。但是如果法院查明一方没有尽到保证交通安全的注意义务时,则令其多承担一些责任。以此抑制交通违法行为,鼓励交通守法行为,以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机动车相互之间的道路交通事故之所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是因为,机动车相互之间造成损害,不论是人身损害还是财产损害,其机动性能和回避能力都基本相同,没有必要采用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对一方加以倾斜保护。因此,机动车相互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各自都属于机动车,都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并不存在对哪一方需要特殊保护的需要,因此,不必采取严格的归责原则进行调整。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的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时要区分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两种情况。之所以区分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是因为两种情形应该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在侵害人身的时候应该是特殊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有的学者称为过错推定责任);侵害财产的时候应该属于一般侵权,适用过错责任(这点我国现行立法还是空白点)。下面我们分别来讨论。

1.造成人身损害的

(1)在法律规定适用无过错原则的场合,如果侵权人有过错的时候,应该按照过错责任来处理。如果侵权人没有过错时适用无过错责任,并且,无过错责任的赔偿是一个有限额的赔偿。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机动车方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也有的学者称为过错推定责任),但如果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能够证明机动车驾驶人有过错的,应优先适用过错责任。[2]因为在机动车驾驶人负过错责任时能够给受害人提供更全面的保护。这时机动车驾驶人应该遵循全面赔偿原则。即填平受害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这样也有利于发挥过错责任的制裁和教育功能,督促驾驶人谨慎行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这时存在两种可能性,即机动车方有过错,而非机动车、或行人没有过错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都有过错。

a)如果机动车方有过错,而非机动车、或行人没有过错;则机动车方承担全部100%的赔偿责任。并且应该贯彻全面赔偿原则,填平受害人的全部损失,使受害人恢复到侵权发生之前的状态,全部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b)如果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或行人都有过错时,即主次责任或同等责任。司法实践中,往往进一步将双方过失比例细分为9:1、8:2,7:3,和6:4,双方违章程度相当,过失比例在45%-54%时,对损害负同等责任。按照侵权法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同时适用过失相抵原则。在适用过失相抵时,以过错程度的比较为主,辅之以原因力的比较,综合考虑。但机动车方应该至少多承担10%的责任,原因在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机动车方是危险来源提供者,第二,他们能够控制和避免此种危险;第三,机动车方从机动车运营中获得利益。[3]比如,在同等责任的情况下,法院应该判令机动车方至少承担60%的责任。原因在于机动车一方的强势地位始终应该负担较重的责任,才能实现机动车一方与非机动车一方、行人之间的公平。同理,主次责任时机动车一方至少承担80%的责任,次主责任时,机动车一方至少承担40%的责任。

c)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未能证明机动车驾驶人有过错的,则不考虑机动车驾驶人有无过错,令机动车驾驶人承担无过错责任。但是此时机动车驾驶人赔偿的只是受害人的部分损失,而非全部,这时应该是限额赔偿,在法律规定的最高额以内,这时,只赔物质损失,不赔精神损害抚慰金。

此时有两种可能性,即机动车方能够举证证明非机动车、或行人有过错和不能举证证明非机动车、或行人有过错。前者,则适用过失相抵原则,最极端的情形即,机动车方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失,而非机动车、或行人一方有过失时,机动车方限额赔偿,且在使用过失相抵的情形中,赔偿比例最低,只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这里的没有过失包括在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相分离时,所有人尽到了选任、监督和管理义务,驾驶人已履行业务上的一切注意义务,包括在行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不遵守交通规则时尽到了妥善处理、回避损害发生的注意义务。[4]后者,如果机动车、非机动车或行人都没有过错时,(比如,交通意外的情况)这时造成受害人的人身损害在交强险无责赔付之后,又应该如何补偿呢?这种情况是以侵权责任不成立为前提,本质上不是侵权责任,是公平责任。具体来说,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民事责任条款属于民事特别法,而且特别法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只能根据《民法通则》的第一百三十二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以及《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其中的实际情况应该优先考虑的是双方的支付能力、经济状况。以及是否有老人、小孩以及其他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需要赡养。并且,在交强险无责赔付后,一般来说,机动车一方至少要比非机动车、或行人多承担10%的责任。也就是说机动车方至少要承担60%的赔偿责任,当然,具体比例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公平地分配各方的补偿责任。

(2)在适用过失相抵时,予以未成年受害人特别之保护。

在受害人存在过失的情况下,尤其是重大过失时会减轻机动车方的赔偿责任。但在受害人为未成年人时,不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是否有过失,未成年受害人都是无辜的。他们在幼年的时候受到交通事故的侵害,终身遭受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未成年人受害人有必要予以特别的法律保护。我们法律应当规定,即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律不适用过失相抵;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当监护过失是一个重大过失的时候,才可以适用过失相抵原则,如果是一般过失责任的时候也不适用过失相抵原则。[5]

(3)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动车方赔偿一个受害人的情况。

在两辆或两辆以上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共同侵权时,会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动车方赔偿一个受害人的情形。考虑到我们国家现阶段交强险的赔付数额比较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低得多),不能满足大部分受害人的赔偿要求。况且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建立过程中。很多交通事故致残的受害人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生活也因交通事故陷入困境之中。因此,立法的价值取向应该向受害人适当倾斜,以加大对弱者的保护力度。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动车方赔偿一个受害人时,应该适用有条件的连带责任。即当机动车一方的过错大于受害人时,即令其对另一机动车方的赔偿数额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某一机动车方的过错小于受害人,那么该被告只对自己的赔偿数额负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按份责任。这样于司法实践中便于操作,判断标准简单、明确。不容易发生歧义。同时,使机动车一方承担另一方责任财产不足的风险。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害的,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包括两种情况,即:机动车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财产损失的;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造成机动车方财产损失的。对此,应当突破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内容,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害的情形分离出来,不能一律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理由是:首先,机动车一方作为受害人,在其主张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如果实行过错推定原则,则对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是不公平的。其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财产损害,也不涉及到对人的特殊保护问题。即使是机动车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财产损失,也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这种情形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一方如果主张另一方赔偿财产损害,都必须在证明其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之后,还应当承担证明对方过错的举证责任。不能证明者,就不构成侵权责任。

(三)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相互之间造成损害的,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在此基础上对行人予以适当倾斜。由于非机动车一方并不具有特别的机动性能和回避能力的优势,行人也不具有特别的劣势。因此,确定赔偿责任当然仍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而不是过错推定原则。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在道路交通中所处的地位基本相同,尽管非机动车的机动性能与人相比为优,但并不特别悬殊,对于其中的哪一方都不存在特殊保护问题。因此,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确定相互之间的责任。在确定责任的具体问题上,应当对行人予以适当倾斜,因为非机动车一方毕竟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且非机动车驾驶人与行人在道路交通主体地位上也有一定差距,法律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

例外情形,当事故责任无法查清时,(包括交警队处理交通事故时以及受害人到法院后,法院审理过程中)交警队和法院根据现有证据均无法分清责任时,如何应对?这时,法院可以参照交通意外,适用公平责任来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康.机动车交通事故共同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交强险”承担规则[J].法治研究,2010(4).

[2]钟科见.论交通事故中的过失相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

[3]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于敏.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对交通行为的规范作用[J].法学杂志,2006(2).

[5]杨立新.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修订三人谈.杨立新民商法网,网址:http:///index.asp.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公共基础课中青年教师进修基金资助项目。

上一篇:基于CMOS工艺的2.4GHz低噪声放大器的ADS设计 下一篇:试论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当前常德市房地产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