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ESL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时间:2022-08-17 10:37:52

浅析ESL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摘 要: 语言与思维的不同决定了ESL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遭遇母语负迁移现象。而母语负迁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阻止或阻碍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使ESL学习者无法渗透真正的地道的英语。因此,本文拟从语言与思维出发分析母语负迁移现象,从而探求ESL学习者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

关键词: ESL(English as a Secord Language)学习 语言 思维 母语负迁移现象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同的语言及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必然导致语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的存在为ESL(English as a Secord Language)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提供了可能。母语负迁移既体现在对二语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二语输出的产生过程中,尤其直观地体现在学习者的写作中。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很难克服,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和学习。因此,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关系出发,探讨母语负迁移现象,讨论了母语负迁移现象对ESL学习者的启示。

二、ESL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背景

语言与思维是ESL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大背景。汉英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人们的思维也不同。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ESL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碰到不同的语言和思维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语言。

语言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时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信息符号的表征和外壳,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符号系统的反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于语言概念的探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人们对语言的定义和分类多种多样。其中语言谱系分类法较具权威,它将世界上的众多语言分为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此可见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相去甚远。

2.思维。

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属性:思维方式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相对的稳定性;思维的隐含性和思维的民族性。

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3.语言与思维关系。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思维到语言走向的关系,大量的语言实验和生活事例说明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思维,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邓炎昌、刘润清认为,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柏拉图认为,思维就是无声的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Humboldt认为,语言是思维的构成工具,是一种主观的存在,是世界观的体现,语言和思维是一体的,无法分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 Whorf认为,语言决定世界观,影响思维。

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出发来探究母语负迁移现象对ESL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英两种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形成原因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母语迁移现象是许多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ESL学习的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程。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学习新的知识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知识、旧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是客观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何以存在,笔者将从以下四点来论述。

1.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汉语强调整体集体观,而英语强调个体观。由于这两种价值观的差异,使得汉、英的思维模式也不同,即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统一”、“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体优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趋向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社会追求个性,坚持“天人相分”,认为整体由个体构成,因此西方人在思维时往往先个体和局部再整体和全部。

汉语句子:这棵树的叶子很大。

英语句子:The leaves on the tree are big.

很明显在上述两句中,汉语先说整体的“树”,再说个体的“叶子”,而在英语则相反。这两个句子充分说明了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

2.空缺现象。

空缺现象是指汉语中不存在的一些英语语言现象。空缺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过程中相对其他民族认知世界过程的必然产物。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新技巧的时候,往往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对比和联想,但是当ESL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中没有的、从没碰到过的语法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与困惑,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2.1词汇空缺。

David Crystal认为,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用来描写某一事物、表达某一特定概念的词,在另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对等词的现象。胡文仲认为词汇空缺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

以下各例可以看出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对ESL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例1:“skyline”一词表示“以天空为背景城市的轮廓”。但是中文中却没有对等的词汇,而要用很多词来说明一个单词。

例2:“salad”一词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自然也就不存在这个词,于是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在汉语中也没有对等的词,于是根据发音译了过来。

例3:汉语的“大姐”、“二哥”、“堂弟”等常用作称谓语,而英语缺乏相应的表达法。汉语不仅分长幼、性别和排行,还分父系和母系,而英美人兄弟姐妹之间打招呼一般直呼其名。

2.2语法空缺。

英语中有冠词、分词、动名词、名词的单复数、不定式、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和所有格等,不胜枚举,而这些在汉语中都没有。以下略举两例来说明由于语法空缺造成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例1:英语中有主格“I”宾格“me”,而汉语只有一个简单的“我”。于是ESL学习者在表达“我”的时候,“I”和“me”不分或乱用。

例2:“Jack lives in Beijing.”这个句子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其中的动词在原形的基础上有了变化。但是在汉语里动词是没有变化的。因此,ESL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受母语的影响,经常忘记英语句子中的动词变形。

3.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

汉语重主题,常用的句子结构为:主题(topic)+述题(comment)。汉语中主语往往不是至关重要,常常省略。例如“北京,去不去?”其中“北京”为主题,其余部分为述题,而主语“你”却被省略。在汉语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句子没有主语(张光明,2001)。深受这种母语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写这句时,容易写成:“Beijing, go or not go?”

英语重主语,常用的句子结构为: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上句中的句子英语应为:“Do you want to go to Beijing?”英语句子的主谓机制明显。

四、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具体表现

1.词汇负迁移。

1.1汉、英词汇构成不同。

丁言仁的《英语语言学纲要》里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一个母亲纠正女儿说英语的“十七”。女儿说“ten seven”,母亲纠正说“seventeen”,可是无论母亲如何努力,小女孩就是学不会。作者的观点很明显:思维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语言的学习,不能揠苗助长。在此例中,小女孩很明显会说单独的“十(ten)”和单独的“七(seven)”,但是要表达英语的“十七”时,受到了母语的影响,理所当然地说成了“ten seven”,就算母亲提出正确的说法,但小女孩仍然很困惑。这就是由于汉、英词汇的构成不同而引起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1.2词义错位。

词义错位是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的不对称。ESL学习者总是力图在英语的词汇里寻求汉语词汇的一个完全相等的对应,但是词义错位现象的存在,使学习者徒劳无功。

例如:“我爷爷喜欢喝酒。”很多ESL学习者都将这句话表达成英语:“My grandfather likes drinking wine.”这句话值得商榷。问题出在一个“酒”字。在汉语句子中,只是说我爷爷喜欢喝酒,但到底是什么酒,并没有说明,可能是白酒、黄酒,也可能是啤酒、葡萄酒……,而在英语句子中的“wine”特指葡萄酒。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单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酒”。

2.句法负迁移。

2.1汉语句法松散,英语句法严谨。

汉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靠“悟”,句法松散,语义含蓄,层层铺开,“不太重视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汉语的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几个动词连用,层次清楚,多而不乱,但一般按照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来表达”(张治国,2004)。汉语的句子结构如同竹子一样一节节地延伸。例如:“你明天不去,他们会生气的。”

而英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句法严谨。无论句子多长也只有一个主句,一个从句或若干从句,一环套一环。英语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过渡词,由这些词搭建的英语句子就像一棵大树。句子中的主句就是大树的主干,各种从句、短语及独立结构则是大树的树枝。例如:If you don’t go there tomorrow,they’ll get angry.

2.2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王力先生曾提出:“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翻译理论家Nida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意合是不借助语言形式,只求语义上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可以意会出来,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如:“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等于他们没死。”(《夜》,叶圣陶)

形合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分句的连接,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例如:“Well,they want you to take good care of Big Baby,because he is them;If Big Baby is all right,it is as good as if they were alive themselves.”

3.语篇负迁移。

汉语语篇结构呈螺旋形,英语语篇结构呈直线型。在汉语段落中,常常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作法,而是习惯于迂回式思维,主题句可有可无,段落的中心思想由读者来体会。而英语段落是先提出主题句然后辅以论据,论证过程逻辑比较严密。

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隐伏性的特点。深受这一思维的影响,他们写出的英语文章,即使不存在遣词造句问题和语法等问题,也没有地道英文所具有的味道。王墨希先生通过对180篇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得出有66.11%的作文“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直接说明,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予暗示或明示”。

五、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

1.渗透英语文化教育。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脱离文化的英语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就像断了翅膀的小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入“文化”这一概念,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逐步消除学生由于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培养中英思维差异意识。

从词汇、句法和语法等各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汉英思维差异意识。人们对于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近或相似的东西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较排斥。中英文化在思维上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对于ESL学习者就必须要对比分析汉英两者语言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对于英语的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中英思维差异意识的过程并不是否认母语的次要地位,相反,在这一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更要依托ESL学习者的母语优势地位。桂诗春指出:“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在ESL学习中,母语及其经验是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系统,是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源。母语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切实把握输入与输出能力,从而促进外语水平的有效提高。

3.重视英语语篇模式教学。

英语多用非此即彼的推断方式来进行思维,表现在语篇上为直线型,而汉语多用亦此亦彼的推断方式来进行思维,表现在语篇上为螺旋形。这两种迥异的语篇模式对于ESL学习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对比分析汉英语篇模式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存在的差异,并进行适时强化,逐步训练学生把握英语语篇的能力,从而消除母语负迁移。

六、结语

本文从语言与思维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了在ESL学习中存在着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具体表现,并适时提出消除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因此对于ESL学习者来说,如何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进行有效、高效的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张治国.从中英思维模式和句法结构初探中译英.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

[5]王墨希.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

上一篇:梦里葵花分外美 下一篇:中国和泰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