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时间:2022-08-17 09:48:25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摘 要 目前,我国对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留守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对于新农村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目前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优质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并存,留守农民年龄大、学历低、女性偏多等现象为其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对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其提供适合他们需求与特点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推行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4-0080-04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然而,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普遍存在年龄大、学历低、女性偏多的特点,这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因此,加强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其成为现代农民、职业农民,使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分析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普遍掌握农技知识,提高致富能力,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农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江苏省为例,“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省财政安排培训资金2600万元,对全省29793名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经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辅导员轮训一遍。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财政共安排资金5亿元,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23.4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3.8万人,培养现代职业农民7万多人[1]。大批农民通过培训后,务农技能和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对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配套政策欠缺

目前,各地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为服务城市发展,培训产业工人而进行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二是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培训职业农民而开展的务农知识培训。然而,各级政府普遍存在重劳务开发,轻农业培训的倾向。原因在于与务农培训相比,劳务开发具有成本低、投入少、见效快和增幅大等特点,正好契合了政府追求“短、平、快”项目的功利思想。具体表现在:第一,在组织领导方面,农民科技培训主要是由各级农业部门牵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主要来自农业、财政两部门,更多地被看作是部门行为。第二,在政策支持方面,关于劳务输出、开发的政策比较多,内容全面,体系完整,但对农民科技培训没有具体要求,对管理部门、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的激励以及对参训农民的扶持等配套政策欠缺[2]。

(二)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投入不足,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培训项目投入规模偏小、补贴标准较低。投入不足直接引发三方面问题:一是影响和制约培训规模的扩大,不能满足农民面广量大的培训需求;二是由于利益较低,难以从农业外部或跨地区吸引到有实力、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而影响对高水平培训教师的招聘;三是农民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受制于经费短缺[3]。对农业职业培训投入不足的同时,却存在着涉农培训项目繁多而资金分散的状况。除农业部门外,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部门也有数量不等的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据统计,目前中央层面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有20多家。资源分散、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导致重复培训、内容交叉,整体效率不高。

(三)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培训效果不佳

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师资队伍状况令人堪忧。笔者近期对江苏赣榆、东台、江阴等县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兼职教师结构不合理。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外,大多数农村地区每个培训机构只有1~2名专职教师,有的甚至没有专职教师,固定的兼职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远不能满足需要。第二,学历结构重心偏低。受编制严格控制的影响,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和专科以下为主,这导致教师理论水平起点低、科研能力不强、发展潜力不大。第三,知识结构不理想。据调查,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大多是来自普通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且年龄偏大,普遍知识面窄,缺乏专业知识;来自基层农业部门的农技推广人员,其学历水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有待调整和提高;还有部分培训教师来自当地的土专家及田秀才,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因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第四,能力结构不完善。由于培训教师大多来自中小学,缺乏实际操作和示范能力,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直接导致培训质量低下。

(四)留守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培训工作困难重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农业从业人员不断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非农化”以及“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物质装备、劳动生产率等不断提高,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社会分工、分业更趋细化,岗位职业化、职能专业化趋势也已显现,农业领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精英”作为主体来引领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据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到2006年末,全省农村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967.5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7.4%;女劳动力占32.6%;在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的占10.3%;21~30岁的占28.9%;31~40岁的占32.7%;41~50岁的占19.2%;50岁以上的占8.9%。由此看出,农村留守农民主要是年龄偏大的妇女,对其进行现代农业教育培训困难大。

二、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

(一)政府层面: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强化主导地位

1.提高对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目前,政府往往更多地关注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没有把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列入工作日程。政府作为政策、法规和战略的导向者、设计者,应该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出台有利于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倾斜政策,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宣传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作用,不断转变和更新广大农民群众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观念,逐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认可、农民乐于接受的,有利于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社会环境。

2.推进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立法进程

总体上看,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立法还存在许多不足。迄今为止,除天津、甘肃两省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外,其他地方及国家层面还没有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项法规,农民教育培训缺乏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鉴于此,我国政府可以借鉴韩国针对高素质农业劳动力流失问题而颁布的《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职业农民提供法律保证;还可以借鉴推广天津、甘肃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制定《农村职业教育法》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法》等专门法律,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3.加大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投入

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而且一般是通过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来保障其有效实施。如瑞典实行50%以上的成年人每年接受一种有组织的培训,文化水平不高的成年人在基础学校接受9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在读完高中后为其再提供一次补充培训的机会;约旦对农村妇女开展“生活质量”的特殊培训战略,使其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韩国的“后继农渔民培养计划”,对在校立志学农、毕业后愿意务农者,政府给予创业基金支持和税收政策优惠。借鉴上述国家经验,我国应积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强化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基金,努力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体系

首先,将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界定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实施农民职业培训免费政策,并逐步以制度甚至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其次,在农业行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导和吸引广大农业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再次,国家应尽快启动“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通过推荐工作、享受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年轻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提高学员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层面:提供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的服务

1.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注入新理念

第一,以新的目光看待农业。农业不仅仅是种植和养殖,可以将农业和旅游业等结合,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融入现代文明元素,即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要渗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理念。第二,以新的视角认识农业。农业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品,而且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农业在生态保护、文化保存、维系社会稳定以及对人的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可渗透培养农业生态园的理念。第三,以新的理念发展农业。农业的出路要放在抓市场、抓销售上、抓创新上,全力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都市化、规模化建设。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积极构建农业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体系,着力打造都市农业新家园、精品农业新看点和生态农业新亮点,开创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推动农业持续快速发展[4]。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拓宽师资来源。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要在政府支持下充实一些高质量的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其次,多渠道聘请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高级技工、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学岗位,承担专业课或实习指导课教学任务,补充师资队伍的不足。最后,要建立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参加所教专业高等学历考试;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计划,请专人进行辅导,将教师学习情况纳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作为评优、晋级的依据。

3.建立符合农民需求与特点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在培训前先作调查研究,根据调查内容进行分类汇总,了解农民的真实生产状况和产业需求,明确农民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个别存在的问题。以农民的生产需求为出发点制定扎实有效的培训方案,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方法。第一,建立县、乡、村三级开放型的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体系。该体系包括短期、中期、长期和初级、中级、高级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切实把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办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第二,依托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县、乡农村职成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实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4.推行循环菜单式培训模式

“循环菜单式”培训就是在选定的中心村(6~8个)同时开班培训,农广校统一组织,把教师(每村1名)分别按时送到村实施培训,傍晚接回,第二天教师换村培训,即教师在几个中心村循环流动授课,一个村培训一天,农民可在家门口接受6~8天不同内容的培训[5]。这是一种节约开支,整合技术优势,符合农民自身愿意和需求的培训模式。

5.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层次和需求进行分类培训,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首先,既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又要将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其次,要采取农民便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根据各地情况,有选择地对一部分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年轻农民进行新技术培训,以点带面,由他们向农民传授技术,带动周围乡亲一起致富。

上一篇:作为一种“实践”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 下一篇:新世纪以来英国继续教育学院改革动向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