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17 09:16:52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可以为党分忧,下可以为民解难,任重而道远。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经过20多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法律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在农村,有事找法律、出事靠法律已渐成习惯。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各项事务的意识明显增强,“四民主,两公开”在农村普遍推开,“民主法治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普法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农民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五五”普法规划第一次把农民列入普法的重点,为此我们必须把破解农村普法难的问题,作为“五五”普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来探讨。

一、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业结构的多元化,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组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逐步确立,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单一务农的生产经营格局被打破,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农民从业趋于多样化,除传统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外,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比例逐渐增多,在各行各业都有农民一显身手。这种纷繁复杂的从业新格局给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村新格局,使广大农民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参加集中的、有系统的法制学习,无疑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以开展。

2.经营活动的分散化,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落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法制宣传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广大农民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冲破旧的小农经济观念,冲破土地束缚,离开故乡闯市场,走南闯北做生意。特别是随着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使农民的分散和流动形成了必然趋势,农民生产经营的分散性、流动性还会进一步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很容易出现“盲区”和“死角”。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劳动时间从过去由集体统一安排变为由个人自由掌握,这也给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落实带来了新的困难。

3.法制宣传需求的层次化,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深入。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农村的广大干部群众。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年龄层次、文化层次上的差异以及政治身份、社会角色、从业岗位等方面的多样性,使农村的社会成员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使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对象的层次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不能简单搞“一刀切”和“一锅煮”。

4.普法方式的简单化,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持久

当前农村普法的方法比较单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新办法还不多,多数地区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有时候通过挂横幅、贴标语进行宣传,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至于分发的法制宣传资料,虽然内容详细,但很多农民未必能看得懂、弄得懂、用得上。

加上农村普法队伍力量薄弱、队伍建设青黄不接、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以持之以恒,富有生机和活力,常此下来农民的学法热难以持久。

二、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改变“内容的同一性、方法的划一性、时间的统一性、队伍的单一性”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探索和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机制,着力从根本上扭转法制宣传教育长期处于“上面热、中间温、下面冷”的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平安法治和谐的社会环境。

1.法制宣传的内容上要坚持实用性,找准“兴奋点”,以增强法制宣传的吸引力。面对农村社会成员从业结构的复杂性和法制宣传需求的层次性,在确定法制宣传内容时,要做到既“求同”也“存异”,在注意普遍适用性的同时,又要兼顾到从业的特殊性需求。通过在农村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农民法制教育活动,既安排诸如《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税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公共必修课”的学习,又要因人而异,安排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物权法》、《合同法》、《企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摸准了不同层次农民的“兴奋点”,才能教育引导农民懂得如何守法致富闯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教育引导农民学会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和能力。从而使农民亲身感受到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懂法的必要性,以激发农民的学法热情,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逐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法制宣传教育真正进村入户,深入人心。

2.方式方法上要坚持实效性,把握“着力点”,以增强法制宣传的渗透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对象的分散性、流动性,需要我们改变过去光靠“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来做文章的老套路,在原有基础上拓宽思路、拓展渠道,寻找新载体,把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群众性语言渗透到千家万户。一是要适应新形势,将原有的法制宣传网络、阵地向农村延伸,打“贴身战”,并向多功能拓展,使其更有效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二是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发挥其“触角”长,“射程”远,传递快,覆盖面广,形象直观,入耳入脑的优势,使农民走在路上能听到,坐在家中能看到,以耳濡目染的形式,把法律送到农民身边。三是组织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活动,以开展“农村普法富民工程”为载体,寓法制宣传教育于生气勃勃的活动之中。如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以案说法宣讲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法制四进农家”、法制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农村法制文化活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文化内涵,让法律文化融入农村主流文化当中去,用法律文化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以此来优化法制宣传教育的环境和途径,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把握教育内容的递进层次和重点,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同时又要注意改变过去枯燥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多进行启发诱导,进行深入浅出的教育。多联系本地区计生、土地管理、集镇建设、社会治安、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实际,利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件来“现身说法”、“以案说法”。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使农民感到法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法的热情。

3.时间安排上要坚持灵活性,选择“结合点”,以提高法制宣传的效果。在时间安排上要注意结合农民的实际,尽量避开农忙季节或经营时间,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可按照农民从业的特点分类,因“类”制宜实施教育。如对在家务农的农民,可利用下雨天或农闲冬休时间组织机动教育;对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可采取邮寄法制宣传资料进行函授式教育;对农民中的党团员可结合党校、团校培训及平时的党团活动开展阵地式教育;对农村年老体弱、没有文化的农民可上门走访开展谈心式教育,以提高法制宣传的效果。

4.组织实施上要坚持社会性,形成“多网点”。农村普法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点多面广,层次多,工作大,为此要确保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不但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团组织、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主力军作用,培养大量的农村普法骨干和“法律明白人”,同时,要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农村普法的网络化和社会化。积极推广“百、千、万”工程,在农村地区开展“法律人在行动”活动,组织法官、检察官和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及普法骨干深入农村,结对帮扶,送法到千家万户。大力开展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农民参与的“一人说法百场、千人送法千家、万人学法万次”农村普法活动,同时注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全面落实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四个一”工程,实现农民被动接受普法教育向主动参与学法的转变,由单一灌输式普法向双向互动式普法的转变。

上一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公考法律常识试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