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四个“抓手”

时间:2022-08-17 02:54:24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四个“抓手”

■ 一抓配置

解决教育均衡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2001年在全省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中小学的规划思路是:小学向乡镇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高中向县城集聚,新建学校向城镇集聚,山区保留一定的教学点和村完小。2008年已基本完成全省中小学的布局调整。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学前三年的普及率已达95%。特殊教育随着优生优育工作的深入,就学人数有所下降。我们的规划思路是: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地市为主,智障教育以县为主。

在硬件方面,主要抓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在软件方面,浙江省利用实施绩效工资的机会,义务教育段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已经没有差异。在此基础上,为鼓励教师在农村从教,依据教龄的长短,实行了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同时,实行了城乡一体的教师培训制度。

■ 二抓交流

加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主要是软件的辐射,实现校长、教师的有序流动。

组建教育集团。集团的作用在于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和平民化,实现教师在一定区域内的流动。教育集团的形式主要有: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市+农村。

县管校用模式。在诸多交流模式中,我比较倾向“县管校用”的模式。即三类群体:后备干部、骨干教师、新教师人事的关系留在县里,由县教育局统一调配。

■ 三抓弱势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定势,地方政府习惯于按户籍人口规划学校,城镇教育资源紧张由此而生,并不断加剧。其实,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镇的扩张就是引入了大量来自农村的新居民,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按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按城镇规划人口——包括已经来的和即将来的新居民,去规划学校、建设学校上学,让更多的孩子跟着父母进城就学。

浙江由于比较早地有了上述认识,因此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抓得较早,落实得也较好。

留守儿童。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导师制的管理制度,为他们与家长联系创设必要的条件,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充实、学习的快乐。

■ 四抓督导

综合督导和专项结合。教育光有综合督导还不够,需要专项督导加以支撑和强化,需要专项督导解决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综合和专项督导必须相结合。

教育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最敏感的指标是两个:择校率和农村教师的进城欲望。什么时候这两个问题彻底缓解了,教育就均衡了,城乡就实现一体化了。

择校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缓解择校现象的基础是均衡,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以为,在教育部主导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的专项督导评估中,公办学校“择校率”的有效控制和逐渐下降应作为最敏感的指标加以突出,要不然就会是一次“走过场”。专项督导必须“实”,必须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

督政和督学并重。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实行学校的“发展性评价”,意在唤醒每位校长的自觉。通过SWOT分析,确定学校发展目标;通过民主化管理,凝聚学校发展动力。教育局长不再做大校长,对学校的评价要看学校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打下基础。

总之,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公共资源配置标准的一体化。二是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与农村的交流,尤其是校长和教师的交流。三是适时解决二元结构形成的弱势群体和其他热点问题。四是加大督导的力度,提高督导的有效性。■

上一篇:建立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爱的前提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