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17 01:49:5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讨论了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培养目标为核心的企业实践和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工程能力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加有效的合作思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合作;项目驱动

作者简介:王辉(1977-),女,吉林通化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浦剑涛(1977-),男,江苏溧阳人,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0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①

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途径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讨论稿)》将工学学士定位为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较好的组织管理、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并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总体看,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相对渊博的知识,熟谙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经济管理意识和创新精神,了解一定范围内的文化、历史、法律知识,具备表达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了解市场变化,在工作中能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等。②

将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引入到工程人才培养是“卓越计划”的核心,也是工程教育的必然回归。②在企业中由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项目指导,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生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行业和产品,学习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接触实际、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面对鲜活、实际的项目个案,结合受训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个案调研和工程设计,撰写调研和工程设计报告,通过小组讨论和企业工程师点评,对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在岗实践,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现实,加强生产、研发和检测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培养。

三、校企合作学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企业的培训对象一般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因此往往讲课进度很快,而且内容往往针对具体型号的产品,并不适合直接面向本科生。要在企业原有的培训内容基础上修改成适合本科生培养的授课教材、讲义和采用适合的授课形式。

对企业产品的介绍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可以为企业培养潜在客户和未来的员工,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而我们以往的本科生培养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很少深入学习具体型号的某个电子、仪器产品。如何通过产品的使用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在企业产品推介和本科生工程训练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要通过实践解决的问题。

企业原有的培训平台一般只能面向少数的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室小,实验台套数少。另外大量学生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也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企业中能够提供的实践平台容量十分有限。必须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优势,寻求多种形式的立体培养模式。

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1.企业类型分层次,适应学生不同能力培养需要

校企合作培养是卓越计划中实现学生工程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与以往工程教育的主要区别。学生在企业中,由资深工程师授课、指导,进行项目实训,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工程素质、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工作类型的不同也决定了单一企业或单一部门无法满足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工科专业对口企业中的基础工作一般可以分为生产型、技术服务型和研发型三类,有些企业可能只涉及其中一种或两种类型。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分阶段、分层次选择不同企业或部门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对于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课还没有开设,几乎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可以到生产型企业或部门进行实习,参与产品的组装、包装、检验,甚至仓库管理、生成调配等生产服务性工作,在具体劳动中了解专业,锻炼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由学生向职业化转变。二、三年级学生可以从事一些技术服务性工作,比如产品选型调研、用户需求分析预研、用户项目方案整理、产品安装与维护等辅助工作。在接触产品的过程中,逐步加大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了解专业和行业,了解相关产品和用户需求。对于三、四年级学生,可以将其安排在研发部门从事基础的研发辅工作,训练基本的研发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培养创新能力。

2.学徒式教学方式,一对一教学,分散授课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培训来解决,因此作为课堂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在企业中进行实际锻炼的方式更应该是学徒式的一对一教学。对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从事不同的工作时,应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由一名企业工程师负责,安排工作分工和布置工作任务,并进行严格的检查。这样可能一个班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和学到的知识并不相同,但对于能力的锻炼是直接的和深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锻炼到真正的能力。

3.基于项目而不是课程体系进行培养

学校教学根据课程体系而进行,各个课程分别进行教学。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一个项目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要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中,就要打破学校中一贯的以课程为体系的培养模式,而是基于企业项目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对能力要求的不同层次,选择不同项目。不是基于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而是基于项目进行能力训练的培养模式。

五、结论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卓越计划的有效途径,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窗口。企业培养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不能将学校里课堂或实验室的教学经验直接生搬硬套,必须探寻一条适应企业实施和学生培养要求的新路。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选择不同类型企业和部门,实现循序渐进的立体式培养,采用学徒式的教学方式,由企业工程师一对一教学,并基于项目开展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及训练。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更利于提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件)[Z].2011.

[2]傅越千,楼建明.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4).

上一篇:加强小学安全工作管理,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下一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