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本》——阅读的后花园

时间:2022-08-17 01:45:37

《语文读本》——阅读的后花园

一、读本的认知

《高中语文读本》是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基本保证。《课程考试说明》中阐释高中语文读本的目的和意义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它是为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而编写的,是建立在教本基础上进行选择性,个性化阅读的文本。

《高中语文读本》是教本知识迁移和延伸的范本,从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借鉴和指南。几乎教本中的每一文本,都能在《语文读本》中找到接触面和延伸点。《读本》宛然构建了一座阅读的后花园,芬芳葳蕤,书香四溢,其内容之丰富,文体之多样,视野之开阔,成为教本的有力映照,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趣味性。教本是读本的参照,读本由教本生发,又返回到教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本力求学生以教本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这套读本共五册,每册有四个专题,每个专题以文类的不同和专题学习的特点组成,其中最后一个专题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以拓展选修课程的空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读本,将会引领学生在阅读的长河里向更深处漫溯。

读本与教本二者交相辉映,浑然天成。阅读的枝繁叶茂,将贯穿高中三年,一并丰盈青春的时光。

二、读本的运用

教本要精读,读本可以略读;教本是共性的,读本则更有助于主体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一)延展性阅读

阅读那些与教本内容相关的文本,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读本打开了一片丰饶的园地,提供了一道延展的视野。这种延展可以是文本内容的,也可以是情感的,题旨的,文化的。延展是为了参照比较,是为了深化。譬如学习教本中屈原的《离骚》,了解到屈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为进一步了解他的世系,和楚国的血肉关系,感受他炽热的爱国热情,我们选择专题“诗经与楚辞”中的“浪漫逸响”联系阅读,编者选择了四篇文章来配合教本拓展阅读:《离骚(节选)》、《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可以把阅读的视角由炽烈的情感延伸到诗人的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完善诗人的形象,从而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又如学习教本中的《十八岁和其他》,可以借助“小说”专题中“象征与荒诞”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进行延展性阅读。教本中“月是故乡明”专题可以借鉴读本中“散文”专题的“生活的底色”。通过延展性阅读,增强文化意识,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二)知识性阅读

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这里的慢功有一种基本含义: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知识性阅读,包括语言、文学、读写听说方法、思维方法诸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听说能力。有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读书能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入选读本的阅读文本相对知识含量高,学生可以从高一开始,建个积累本,编排语文知识档案,积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譬如专题“中外诗选”后面的资料卡片,《什么是诗》《走路和跳舞——散文和诗》两篇节选文章就强化了诗歌的文体知识,区别了散文与诗歌。

借助各册读本进行一个微观的中外名著、语言与运用、读书与写作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建立自己相应的知识模块。譬如可以结合读本的“生活与体验”练习,开展系统的语言的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句子的衔接连贯,修辞格的理解与运用等语言运用知识积累和实践,为夯实高考做基础的准备。

可以利用读本必修三中的“诸子百家”专题,制作表格:儒家著作《孟子·公孙丑》、墨家著作《墨子·兼爱》、法家著作《韩非子·奸劫弑臣》等。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鉴赏性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阅读鉴赏生动典雅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丰富底蕴、增进文学素养。可以呼唤良知,提高情商,涵养心灵。

文学是人学,她的永恒魅力在于展现了一个个丰富的人性世界。如读本必修一中“小说”专题,阅读完《界河》,每个人内心都会有很大的震动,虽然没有明确深广的环境背景,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普遍而真实的心理。“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对和平自由的向往”这人性中最真挚的感情可以超越战争,超越国别,把纯粹的人联结在一起。然而率先上岸但不忍“扣动扳机”的“他”死了,遵守战争游戏规则的对岸的“他”却活了下来。这又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严格的“秩序”。“理解与分析”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思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维度,加强了深度,呼唤着人本意识的回归。

可以充分借助读本,接触影视文学剧本。在读本必修四编排了《城南旧事》的小说,电影文学剧本,《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工作台本和影评,让同学们了解电影从剧本到拍摄的一些过程,体会电影文学综合性的特点,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不但从文学角度欣赏剧本及电影,还了解画面语言和蒙太奇等艺术手法。

还可以以札记的模式为蓝本,开展全文总评,阅读问题设计,阅读专题等形式深入鉴赏。

(四)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的阅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研究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指向一种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诉求是一致的。

读本的最后一个专题为开展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背景。笔者在教授《祝福》分析作品中的“我”时就借助读本后“鲁迅”专题的知识探究,综合“鲁迅眼中的故乡”、“他者鲁迅”、“异域看鲁迅”和“思想者鲁迅”等阅读模块,开展了“重读鲁迅”、“鲁迅看祥林嫂的死”、“鲁迅眼中的柳妈”等为主题的研究性阅读,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将教本中的《虞美人》、《蝶恋花》(晏殊)与读本的专题“人间词话”中篇章融会,进行以“人生三境界”为主题的研究性阅读。

(五)当下阅读

读本的阅读模块及其文本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份及时、鲜活、丰厚的养料,使主体阅读活动进入“当下”的情境,成就当下的阅读。可以选择一些读本文本直接进入当下的课堂,与相应的教本阅读文本“亲密接触”,延展、生发、比较。可以在高一、二阶段每两周安排一次集中的读本模块阅读课,教师指导进行文本重点解读讨论——阅读札记。在教本一个单元阅读教学完毕后,要求学生课外进行读本阅读,集中生成读书笔记上交,并适时以读后感、专题写作、研究性学习、读书报告会等形式进行阅读层次的提升。

当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进入文本,不断地产生情感共鸣、意识碰撞的过程,是无形中在寻找情节、生成故事,而又在判断差异的流程。在不断的阅读中,知人论世,对文学与人生、现实与历史会有一个不断总结与整合的过程。吸收之,运用之,会更加顺利地到达写作的那一重彼岸。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在阅读的后花园,让喧浮时代的学生们返身回到阅读的经典,安抚心灵,坚定良知,垒就自我的精神家园。在娱乐泛滥、文化快餐、信息垃圾随处可见的今天少一些浮躁情绪,少一些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的功利性阅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美丽与渺远之间,在触动与心动之间,丰沛我们的思维,丰美我们的情致,丰盈我们的心灵。

上一篇:一道试题为何有两个答案 下一篇:引领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