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探微

时间:2022-08-16 11:29:52

词语教学探微

词语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八条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阶段目标第一学段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提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就阶段目标中的“词语”学习目标来说,有以下两点需要加以说明:1.就横向来说,每个学段都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词语的学习目标,比较全面。2.就纵向来说,四个学段的“词语”学习目标,彼此联系,循序渐进,体现了学习目标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教学都往往与目标存在偏差。

偏差之一,过于简单浅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很多教师仅将课本或参考书上面的词语解释搬到黑板上,学生又把它搬到笔记上,读一读,背一背就算完事。这样进行词语教学,学生很快就会将绝大部分内容忘记,即使没有忘记也用不上。二是教学内容过于浅显。解释词语应是解释生词。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电视广播里经常看到听到,而且都已经理解又会使用的词是熟词,有时它们虽然在课本上第一次出现也没有必要多做解释,但是经常有人把极其简单连三岁小孩都懂得的熟词也要解释一番。这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而在小学中更为突出。在课堂上给小学生解释“胖”、“腰”、“翅膀”、“理发”、“五角星”,如此者大有人在。解释词语的目的是让人懂,那么学生都懂的词为什么还要解释呢?有些词,不解释学生还懂,一经教师解释反而糊涂了。

偏差之二,过于繁难,教师解释词语讲得过深过宽。有些词语的讲授,应当以学生基本懂得整体的常用的意义为原则。没有必要肢解分析,逐字溯本求源。课文为“狼藉”作的注释是“乱七八糟得样子”。有的老师除了讲明书上的注释,又补充说明“狼藉”的感彩,这是可以的,但是有的教师居然还不嫌累赘,介绍“藉”的通假及“狼藉”的来源和古代读音。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作如此艰深的探讨,根据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也不可能很好的理解与接受。

偏差之三,过于抽象。这种偏差主要出现在同义词辨析的时候远离语言环境。让学生区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方向是对的,但不少教师的方法错了。他们把同义词一组选出来,从构词方法、语法作用、概念大小、语体色彩、褒贬感情等方面进行抽象的分析比较,其结果是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花的时间不少而收的效果甚微。这种方法不可取,其原因如下:1.把同义词从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抽象出来进行比较,如同把各种鲜艳的花朵分别将花瓣摘下挤出汁来再比较颜色一样,一点生气也没有,学习起来味同嚼蜡,学生不感兴趣。2.有些同义词被认为意义有所不同,而在语言实际中并无区别。对那些在使用时无法表明他们有什么区别的词硬要加以辨析,不过是曲为之说,勉为其难,在运用这些词时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偏差之四,死记硬背,过于死板。大量的小学教师,采用这种教法,其中有一部分教师甚至要求全部学生一字不漏地背诵字典和词典。每考试将近,就能看到学生们一个劲地背解词。这样学习词语,念在嘴边上,写在卷子上,实际当中却用不上。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提出的“词语”的学习目标,是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都能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

上一篇:初中英语不可忽视对口语的重视 下一篇:让写作之花悄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