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时间:2022-07-16 05:22:44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会和感悟,教师的责任是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桥梁,必要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就要认真研读文本,留心细节,从小处着手引导学生读出其中深意,特别是抓住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能起到事半功倍、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留心提示语。读好人物对话。

课文中人物的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在人物语言的前面往往还会有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提示语,这对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有很大的帮助。

《我也是普通一兵》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要求学生体会到刘少奇同志在危难面前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以人民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备课时我发现刘少奇的语言在文中并不多,只有三句,但句句都可见真情。于是上课前我将三句话分别写在小黑板上,上到第3节时出示第一块让学生读:少奇同志恳切地说:“你们都在奋力抢险,我能在一旁坐着吗?快给我任务吧!我也是普通一兵。”

一个学生声音洪亮地读了这句话,我竖起拇指夸奖他读出了伟人的风范。此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会儿正是危急时刻。大家坚决劝阻少奇同志去抢险,可少奇同志偏要去!光声音洪亮是不够的。”“那你认为还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恳切!”我连忙用红笔在“恳切”二字下画圈。“这时你就是少奇同志,读读看。”他十分投入地读完了,班上鸦雀无声。我轻轻地问大家:“如果当时你就在船上,从少奇同志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诚恳、急切、真诚……“是呀!这正是‘恳切’这个词传达给我们的感受。”我再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味道越来越浓。再读后面两句时,学生就自主性地找到了阅读人物对话的窍门。

二、注意语气词的读法。读出情感。

有时语气词能很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语气词单独使用时,它的读法是很多的。在相应的语句中,语气词到底该怎么读,读哪个声调,对此,学生其实并不太清楚,需要老师悉心指导。一次早读课上,学生自读《夜晚的实验》,突然有个学生问我第6节的第一个语气词“啊!”该怎么读。我愣了一下,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注意到它,因为这个词实在是太司空见惯了。我又仔细读了一遍这个小节:“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这个小节告诉我们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会有多么的激动,这一个“啊”字里饱含着他的情感,很值得推敲。我高兴地表扬他:“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说明你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把书读活了。上课时让我们共同来讨论。”上课时,我将“啊”的五种读法及意思出示在小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研究。通过对前文的学习,他们很快就确定,在这儿“啊”应该读第四声,表示斯帕拉捷终于找到了答案,他恍然大悟。立刻,孩子们似乎都成了斯帕拉捷,恍然大悟地读开了。

三、抓住动词。读活文本形象。

一篇文章要想生动活泼,就离不开动词的恰当运用。用了动词的文本所展现出的画面是鲜活灵动的。老师要适时捕捉这些有灵性的词语,有时甚至要通过形象演绎来促成学生的理解,把文本读活。

《望月》这篇课文将诗和月光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意境中。文中一些描写月光的语句十分优美,将它们勾画出来让学生好好品读很有必要。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银色的月光为江两岸朦胧的美景增添了暖色。学生们用舒缓轻柔的声音深情地朗读着。可我总觉得这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其中有光斑在跳动,而学生还没有读出这样的意境来。于是我让所有学生举起一只手臂,做“伸展着,起伏着”。看着他们将手臂缓缓地向前伸出,然后优雅地上下波动着,我说:“好!就这样一边做动作一边轻轻地读这六个字。”他们都沉浸在动作与语言的协调上,渐渐地,我听到了“伸展”被他们拉长了,读得有起有伏了,孩子们抑扬顿挫的朗读,似乎把我同他们一道带人了那个优美的画面里去了。

当然,文本中值得推敲的带有共性的词语还有很多,它们饱含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字字入目、处处留心;在阅读教学时精心指导、共同体验。只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显现,从而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充满魅力,也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一次又一次高质量的生命体验。

上一篇:如果我是那位老师 下一篇:慢慢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