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时间:2022-08-16 10:14:47

关于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论文关键词:瑶族 长鼓舞 文化特征 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其舞蹈动作与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与瑶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从分析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及种类入手,对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瑶族舞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最为人们熟知和喜爱的长鼓舞,是其中美的代表。长鼓舞综合了瑶族各种艺术的精髓,经过各个时代不断的传习排演,从内容到形式都获得了丰富和提高,并对瑶族传统舞蹈及体育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它是研究瑶族古代特殊历史、社会、民族、宗教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本文从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及种类、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瑶族长鼓舞的来历及种类

长鼓,在瑶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有人称瑶族文化为 “长鼓文化”。瑶族的婚庆、节日、祭祀要舞长鼓,甚至到州府告状、集结起义也要舞长鼓 。瑶族民间传说中,清道光时赵金龙起义就是用舞长鼓给 “江兰厅”长官拜年,从而一举攻下 “锦 田江兰厅”的[ 。关于长鼓的来历,瑶族民间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相传盘王和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时,不幸被羊刺伤,人和羊一起跌下悬崖,死于一棵梓树的树权上。王妃痛苦之极,把盘王之死归罪于梓木与山羊,命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 长鼓,边敲边哭边 唱:“回来吧!回来吧!”一面发泄心中之恨,一面为盘王招魂。在追悼盘王的祭祀大典上,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雪恨,此后即被沿袭下来。随着生产力 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除了反映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及崇神观念外,还加入了许多瑶民生产、生活实践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等,并不限于祭祀场合表演,逢年过节在村寨的圩场坪地也会进行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造、丰富了长鼓舞,它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和反映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精神产品,主要包括:《还愿长鼓舞》、《黄泥长鼓舞》、《做屋长鼓舞》、《芦笙长鼓舞》、《排瑶长鼓舞》、《土瑶长鼓舞》等。

2 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

2.1 农耕民族性

在原始社会里,舞蹈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也是传授生活技术的重要途径。一种舞蹈艺术成型后,其舞蹈体态、动作往往反映出某种生产方式。

生活在原始时代的瑶族先民,以狩猎为生计,以采集为辅。每当狩猎或采集满载而归时,人们聚集而欢,这便是最初的舞蹈萌芽。如狩猎归来的人们相聚狂欢时,或高兴呼喊,或模仿捕捉野兽时的动作,或装扮成四处窜逃的野兽跳跃,用简单纯朴 的动作和粗犷豪迈的呼喊再现整个狩猎过程,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舞蹈动作。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模仿动物的动作,是狩猎者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当狩猎者有了想把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他就再度从事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自己独特的狩猎舞。”这类反映早期狩猎内容、模拟动物的形体形态、表现动物习性以及展现狩猎场面的舞蹈,在瑶族民间长鼓舞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 “羊角长鼓舞”和 “七十二套赶羊做鼓长鼓舞”,生动地再现了瑶族狩猎的情景,再现了古代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

随着狩猎和采集向游耕农业的过渡,一些反映农业生产或与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的舞蹈也相继出现。如广西贺州瑶族《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有 “找屋宅基地”、“量地”、“挖地”、“平屋地”、“找木”、“砍木”、“削木”、“背木”、“立柱”、“架码”、“割茅草”、“夹茅草”、“抛茅草”、“盖顶”、“压顶”等三十六套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瑶族人民不断迁徙、找地建房的流离生活。平地瑶的 “芦笙长鼓舞”则包含了很多表现播种、耕田、收割、庆丰收等水稻耕作的内容。不管是长鼓舞的内容,还是长鼓舞的舞蹈动作 ,从中都可以窥探到瑶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场景。

2.2 广泛群众性

随着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瑶乡人民也迫切要求活跃文化生活。长鼓舞带有广泛的群众性,既为瑶族群众所喜爱,又易组织开展,而且多在各种节日及秋冬季高原农作较为清闲的季节举行,不影响生产,方便群众参加。长鼓舞对活动场地的要求不高,打麦场、草坪等都可以成为活动场所,体育器材可以就地取材,经费花销不多。这对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瑶族地区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都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在瑶族地区,广大城乡都有群众自发组织开展长鼓舞,小至一个家族、一个村落,大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能参与其中。由此可见通俗性和广泛性也是长鼓舞的基本特征之一。

2.3 文体交融性

瑶族长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群众的喜爱。它源于民族崇拜先祖的传统文化,又在生产劳动中发展,是民族文化的缩影,长鼓舞广泛的交融性是其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存动力。

交融性首先体现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外部。长鼓舞融民俗、体育、舞蹈、音乐于一体,多种民族传统文化方式相互交融和渗透,形成双向结合。它还是多种民族文化形式借助体育运动作为外在表现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内部,长鼓舞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民族政治、经济、民众生活、人际关系、地理环境、道德伦理民间文化、社会风尚、生产劳动和民族心理等多方情况[2]从多方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3]。

2.4 健身娱乐性

瑶族长鼓舞的基本动作由走、跑、跳跃、蹲、挫、旋转、俯冲,以及顶、斗、周旋、厮杀、斗鸡、大蹦子等动作组合而成,多为模仿上山越岭、过溪穿谷、伐木运木、斗龙伏虎等劳动或斗争场面,古朴独特,粗犷豪放,节奏强烈跳到高潮时常结合有跳跃、旋转和极大幅度的摆动。跳至低潮时,稳健轻巧,韵律和谐,柔婉舒展,表现出动静相融的艺术特色[4]。

长鼓舞是全身性运动,肌肉、关节、韧带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可提高舞者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及协调性,在适宜的运动负荷下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能够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

瑶族同胞主要居住在崇山峻岭当中,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他们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来调节生活。长鼓舞的参与者在富有节奏的鼓点的伴奏下,通过自我运动实现宣泄情感、欢娱身心。因此,在瑶乡跳长鼓舞时,村中男女老少蜂拥而至,围坐一圈,情投长鼓舞,不仅促进了表演者的个体发展,也使观众感受到美的愉悦。同时,长鼓舞始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和厚重的民族艺术风格,可以引导人们参与民族优秀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方式。

3 瑶族长鼓舞的社会功能

3.1 寄托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虽然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但他们的志趣、情感总是积极向上的。瑶族人民通过长鼓舞体验到了美的愉悦,利用嬉戏娱乐的方式减轻了自然界对人造成的心理负担和情感压抑,满足了广大瑶乡群众在农闲时放松休息、恢复体力、调节生活的需要,使自身具有一种较为稳定的情绪,并可制造一种和谐氛围,以维护身心与 自然界的相对平衡。长鼓舞的表层被蒙上了神话色彩,但透过这种表层,就可发现长鼓舞是瑶族先民礼赞山川神祗的恩惠,歌颂先民的业绩,祝福瑶乡人民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民族团结和睦的活动。它以体育、歌舞的形式抒发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3.2 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我们之所以说长鼓舞具有 “凝聚民心功能”是因为,第一,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长鼓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表演形式展开的群众喜闻乐见,有广泛群众基础;第二,瑶族长鼓舞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满足,参加者不必有高超的技艺、深邃的思想,所以适应性和普及性强,人们可以在参与或观赏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壮观的长鼓舞活动场面常可吸引很多观赏者,而又有许多观赏者由于受到激励、鼓动会随时投入其中。瑶族长鼓舞这种凝聚力,可以把沉迷于网吧的青少年沉迷于酒店的村民吸纳进来,使他们容入到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规模和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来吸引成年人、青少年,这对减少犯罪和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3 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传统教育的良师

长鼓舞是瑶族人们生产生活的叙事诗,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的精神产品。长鼓舞有大打 72套、中打 36套、小打24套,许多动作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再现,包括伐木、锯板、建房、架楼、舂米、筛米、撑木排、打猎等等。瑶族先民历史上由于不断遭受各种压迫而不断迁徙,并选择高山险谷为居住地,所以族人的砍树、盖房、撑木排、打猎等生活技能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长鼓舞,下一代可以在欢愉的氛围下接受生活技能教育,为本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保障。

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来看,长鼓舞传说是为了替瑶始祖盘瓠报仇,缅怀追念先人而产生的,其与盘王大歌的双向结合,表达了瑶人痛失先人的悲痛之心,反映了其对先人的崇拜,歌颂了先人无畏艰险的英雄主义豪迈气概。舞蹈很好地表现了盘王及其子孙勤劳勇敢、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有这些对于跳长鼓舞及观看的人来说,都能产生心灵的震撼,这对于展示、传承瑶族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4促进社会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瑶族人民的居住环境相对闭塞,使其民族文化很多方面都保持着传统性和原生性。长鼓舞的很多动作都是模仿上山越岭、过溪穿谷、伐木运木等活动,流行在广西富川过山瑶的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和七十二套赶羊长鼓舞,就把瑶族筑房建屋及盘王猎羊丧生、儿女杀羊制鼓、击鼓为盘王报仇伸冤等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仿佛能看到历史上瑶民跋山涉水、刀耕火种的生活与生产情景。这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民俗体育文化是生活在都市环境里的人们所不曾接触与了解的,而其中折射出的自然淳朴的民族风情文化正是旅游者为释放心灵的束缚所极力寻求的。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能吸引国内外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随之而来的就是经贸、物质交流的繁荣。农民也由单纯的劳作者,演变成民族风情文化的演绎者和服务行业的主体,多重角色的融合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瑶族盘王节类的民族节日成为集娱乐、文化交流、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博览会,这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黎明.中国民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03.

[2] 钱应华,谢翔.民俗体育与构建和谐村落[j].体育文化导刊,2008(6):17—18.

[3] 于春梅.达斡尔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109—111.

[4] 胡玲梅.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8):263—264.

[5] 钱应华.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村落中的社会意义.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115—119.

上一篇:浅析文艺理论建设中的消费与审美日常化 下一篇:从《学者之死》谈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