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者之死》谈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

时间:2022-03-17 10:26:55

从《学者之死》谈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

从《学者之死》谈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

这里的“人文知识分子”是指我国目前那部分从事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梁晓声的小说《学者之死》中的主人公吴谭便是这样一位搞过文学评论,而以古典文学为研究主攻目标的“学者”。尽管他的“死”很偶然——一场车祸,但通览整篇小说,他的“命运” 却是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吴谭的悲剧,不仅因他的精神上的迷惘、经济上的拮据,更主要的是他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在走向市场经济论文联盟的今天,众多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正发生着令人忧虑的变化,这是与失落、无奈、清贫、寂寞、边缘化等名词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尽管他们在本专业上不断奋斗,象吴谭一样苦心孤诣,著书立说;尽管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价值,不断进行抗争,但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却似乎注定了似的,无情地降落在他们头上。究其原因,无非主、客观两方面。

主观方面的因素

首先,精神支柱受到撞击而动摇。人文知识分子探求的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拯救的是人的灵魂,自古以来被尊为智者。在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物欲也日益膨胀,为了满足物欲,人们无视自然规律,无视他人利益,丧失人的基本良知等等。这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道德观背道而驰,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人文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精神上往往产生彷徨和无奈。

第二,心理承受能力受到空前的冲击。一般的人文知识分子容易多愁善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心理情绪起伏幅度过大。乐观时一切光明、美好,理想似乎明天就能实现;悲观时一下子天昏地暗、凄风苦雨,仿佛“世纪末日”马上就要来临。这样在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的思想、新的观念面前,许多人文知识分子表现出无所适从的茫然,本来就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许多人变得焦虑、忧愁、牢骚满腹。

第三,食古思想始终控制着人文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中国的许多文化人,总是习惯于回过头去反复咀嚼那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这一种习惯往往是以放弃对当代的研究为前提的。其实,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在《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就通过比较日本与中国,说了一段高瞻远瞩的话:“日本能有今日,因为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时势一移,蜕变极易,在任何时候,都能适与生存。不象幸存的古国,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

客观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自然科学的绝对胜利。在当今社会,自然科学似乎成了唯一的知识,并且以凯旋的姿态扩张,将人文学科一步步地排挤下台,留下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人文知识分子的处境越来越尴尬,许多人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知识分子。

第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紊乱,知识分子自身产生裂变。人文知识分子在这种“过渡时期”失去原来的地位、原来的号召力、影响力,许多人不思进取、不求变革,逐步走向社会的边缘,走向寂寞的斗室。

第三,国家在宏观政策的影响。人文研究普遍得不到重视,而对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倾斜,这从眼前看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看将是新的失误。但这一现实却实实在在地造成了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生活上的艰难和精神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上的苦恼。人文知识分子所从事的事业决定了他们的成果不可能有直接的、马上可以实现的“效益”,他们也不可能完全以自己的“产品”换来物质上的眼前利益,他们只能处在相对静止的工作单位等待社会产品经过再分配来获得自己的劳动报酬,这样就更是目前人文知识分子生存环境恶化。这对正直善良、具有事业心、不善于也耻于搞歪门邪道的文人就形成了巨大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

人文知识分子面对如此的命运,如何寻求自己的出路呢?

首先,作为知识分子,应该从思想认识上重新清醒、理智地审视自我,消除对自己的误读 ,强健、勇敢地超越自我,不要再顾影自怜,应冲破种种束缚,走出自己狭隘的小天地,到广大的天地中去感受社会,体会生活,对自我、对社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正确认识。

其次,作为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敢于面对现实,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挖掘社会的本质,剖析其根源,以便使大众在获得认识的同时肯定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

第三,人文知识分子要善于给自己找到一个立足点或精神支柱。这个立足点不一定在现实中,在具体某一地方或某一物质载体上,它可能就是一块精神的天空,一个理性的信念,这应该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特选择。有了这样的立足点,就可以拓展自己的精神境界,就可以在与现实的抗争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支持,巨大的心理动力。

第四,人文知识分子要冲出困境还必须把自己的触角伸向现实、伸向科学领域。剑桥大学的斯诺爵士写过一本书叫《两种文化》,其中指出人文和科学现在壁垒森严,科学学者比较了解人文,而人文学者不了解科学。在崇尚科学的今天,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科体系渗透与联系日益密切,各个领域之间的研究也是如此,需要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这就要求人文知识分子应该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拓展之自己的研究领域,只有这样,前景才能更加广阔。

第五,人文知识分子要改变现状还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促使社会各个阶层重新认识人文知识的价值。毕竟我们不能以科学的眼光来判断什么是知识,什么不是知识。当今社会科学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人文的作用更不能忽视。人类的前途不单因科学而改变,人文知识也是决定整个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科学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在科学、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需要科学知识,更需要人文知识,只有用人文知识来驾驭科学,才能避免人成为“机器化的人”,成为“技术的奴隶”,使科学技术与人类同向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真正出路。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上一篇:关于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下一篇:浅谈宫音串孔商律谱孟——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