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模式

时间:2022-08-16 07:38:11

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模式

伴随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以泛在化速度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宽带、融合、泛在的基础设施正加速普及,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学习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迅速升温并深化。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其便携性、大屏幕及可触控性成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理想设备,平板电脑尤其如此。平板电脑不仅有与PC机相似的功能,如:资源浏览、声音输出、广播与监控、作业与投票、交流互动等;还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如:概念图、图形计算器、视音频处理、词典工具等丰富的APP程序,出版社等机构与个人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拍照与摄像,语音、手写等多种输入方式,GPS定位及感应,资源推送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可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非正式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与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进行学习。[1]即学习者能够使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移动学习经历了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的发展,移动学习的模式也随之改变并加以丰富。移动学习不仅变革着课堂教学,而且将更大程度地迁移到教室之外,进入学习者的真实和虚拟环境[2]。根据学习发生的场景不同,可将移动学习分为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两类。每种类型下的典型模式如下。

移动学习的课内教学模式

课内教学模式中,主要指发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广播与监控、资源浏览、投票与作业、认知工具等功能,支持学科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基于开放资源的主题阅读、基于个性化诊断的操练复习、小组合作学习等。

1.“跨越式发展”项目的经典学科教学模式

“跨越式发展”项目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3]。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为指导,开展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发挥平板电脑作为资源工具、情感激励工具、认知工具、交流工具的作用,促进学习者的深度阅读与表达,使语文学习从以字词、结构、主题为主的知识一环,走向妙笔、蕴意、感悟、风格为主的审美一环,最终促进学习者个性化的迁移与表达,使学习由浅层次认知向深层次认知转化,如图1所示。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语觉论为指导,开展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教学,发挥平板电脑的多媒体视听、拍照与摄像、词典工具、语音输入、自我检测等功能,支持生生交际与拓展听读,促进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上的大输入与大输出,从而最终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

2. 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一般环节为:(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在探究过程中需要有若干“启发性问题”的启发与引导,要有相关“探究工具”、“教学资源”、“方法策略”的帮助与支持[4]。平板电脑作为探究工具可以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基于开放资源的主题阅读

将互联网中的各类开放资源引入课堂,如出版社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新闻时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角度的阅读材料,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同时还可促进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健康的价值观。例如,为了促进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领悟并了解社会现象,一位语文教师以“感动中国”为资源,引导学生赏析并撰写颁奖辞;为了促进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一位语文教师以“网易看客”的《CBD的午餐烦恼》、《杭州的哥》、《代课教师》等不同群体的生活现状为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并写感悟,使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学生改善民众生活的责任感。

4. 基于个性化诊断的操练复习

借助平板电脑的作业与反馈、投票等功能,可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诊断操练与复习教学,如图2所示。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自主复习后,可在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和自我反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学生作答与统计分析情况集中问题,协力解决;在游戏测试环节,平板电脑还可作为学生答卷或游戏的测试工具。

5. 基于概念图的知识建构

基于概念图的知识建构模式也常常应用在移动学习中,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猫》这一课时,学生根据课文将猫的淘气和性格古怪以概念图的形式画出,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所表达的对猫的喜爱,进而让学生在写其他动物时也先绘制概念图构思思路,再写作成文,如图3所示。

课外教学模式中,主要指发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移动便携、拍照与摄像、GPS定位、资源浏览等功能,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5]。基于项目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积极地、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平板电脑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其探索性和挑战性都有别于普通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模式如图4所示,在整个过程中评价和反思需要贯穿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十分重要。

2. 综合实践活动

基于平板电脑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也是移动学习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移动学习模式十分丰富,包括引导式学习、情境探究式学习、多元读写、创意表达、移动相册、经典解读、新闻空间、音乐随想、动漫大赛、亲子共读、掌上思维英语等各种模式。下面,仅以引导式学习、情境探究式学习、多元读写为例做简要介绍。

(1)引导式学习

引导式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单或学习系统的引导来观察现实生活的物件,收集真实情境中的信息,回答学习单问题。引导式学习多发生在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中,通过在移动设备中内置学习单或任务单,引导学生在相关情境中收集信息、开展学习。例如,利用黄国祯教授团队开发的探索式乡土教学系统进行的引导式学习,首先让学生实地观察学习对象,观察后运用智能终端阅读学习对象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而利用智能设备引导学习者查找与学习对象相关的材料,组织学习者的相关活动等。[6]

(2)情境探究式学习

情境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围绕真实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收集信息与证据,并对问题进行科学性解释。情境探究式学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此模式中移动设备可用于收集素材、查阅资料、整理数据、绘制概念图、生产作品等。

(3)多元读写

多元读写能力指的是阅读各种媒体和模态提供的信息的能力。Gentle,Knight & Corrigan(2006)认为这种能力由语言、视觉、听觉、姿态、空间构成,其主要形式有侧重视音频的数码故事,侧重图文的数码连环画,电子报刊和班级新闻等。数码故事是将数码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结合起来,利用数码信息技术记录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和生活化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7]。数码故事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和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提升。台湾学者将数码连环画应用于语文课程中,在学习“成语故事”时,先有教师讲授成语的含义及典故,学生经过思考和统整后,用平板电脑将自己绘制好的图片制作为成语故事连环画,并为每张图片配上旁白,制作成影片进行分享。

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正处于发展中期,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领域,对于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依然较少[8],移动学习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任重道远,随着移动技术的集成化、普及化、便携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9],移动学习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必然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移动学习的模式也将越来越丰富、成熟,在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对一”环境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077)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述评 下一篇:创客运动与STEM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