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述评

时间:2022-09-13 11:00:34

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述评

相关概念的界定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主化等特点。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是指,学校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过程。

国外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思考

国际上,亚洲地区如新加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政府层面着手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日本、韩国也都从政府层面给予了政策规定和经费支持;美国、澳大利亚除了国家、州层面分别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所部署外,还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两国认为,技术启迪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学生的视野是完全可以打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对技术融入当代教育,做出了相关十大挑战预测,其中《地平线报告》(2012基础教育版)指出:数字媒体素养成为各学科专业的主要技能,而且越来越重要;中小学需要面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尚未得到当今技术和实践的足够支持。

在美国,“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行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BYOD是美国中小学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设备多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关键特征,其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整合。美国中小学推行BYOD的基本理念是充分把握21世纪学习的本质——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使学校正确认识“自带设备”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及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利用“自带设备”的权利和自由,培养信息时代数字公民的素养。

我国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随着“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著名论断——“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使原来处于自发状态的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真正的推动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推动。但是如何将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开发与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先进教育理念及使学生在21世纪的数字环境下全面而健康地成长,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校校通”工程

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倡导实施“校校通”工程至今,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阶段。迄今为止,比较全面地论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历程及相关概念的,如,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素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之管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等等,是2005年由王珠珠、刘雍潜、赵国栋、李龙联合署名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下)。在报告中,专家们分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挖掘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该报告制定并成功应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调查统计了一批来自全国教学第一线的珍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6项对策。在总结成绩时也看到存在的问题,诸如,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轻视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重建设、轻应用;资源不能共享;使用效益不高;在旧的教育观念下使用新的技术的问题。

当时《浅谈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一文,提出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就如何缩小城乡中小学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引发广泛的思考和关注。

2. 数字化校园

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形式,部分地区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内部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系统。由于这些系统采用的开发技术平台不同、开发人员变化等原因,导致校园内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形成“信息孤岛”。很多大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始在不同地区针对中小学现状提供各种整体解决方案。同时,一些信息化建设专家也关注到“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问题,北师大黄荣怀教授在《信息化领导力与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阐述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及对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开展“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相关课题研究;建立“泛在接入”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开展电子教材、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工具的研究和实验;开设若干门在线学习课程(选修、校本);管理信息化要先“明晰”业务流程。

3.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也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问题的焦点,除了微软、IBM等公司专项培训外,随着教师初级、中级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出版,行业协会统领下的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有关资料显示,到“十一五”结束,全国共培训了中小学教师600万人次。

4. 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从最简易的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到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出现,再到电子教材的制作、“电子书包”的热炒,iPad进课堂的实践兴趣以及对APP资源开发的热情,人们对改变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的共识,无不深深印证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日益彰显出的革命性影响。

2010年,教育部将上海虹口区作为“电子书包”的实验基地,上海市将“电子书包”的实验和推进工作写入了上海市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虽然后来在出版资源、教育管理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学校实际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暂时出现了制约因素,但是在上海闵行区、浦东区也已先后开始了“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的实验。浙江、江苏常州等地对“电子书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广东佛山、深圳等地在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方面更是走在前面。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建设、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的尝试,为学生在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应该如何学”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促进并健康地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前辈何克抗先生曾撰文阐述构成教育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媒介,教学过程的最终效果是这四要素的相互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教育媒介的核心。到底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教学工具,还是可发挥生产力作为发展原动力的作用,即“工具论”和“动力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依然在分歧中难达一致。这可能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硬件建设、环境建设投入巨大之后,在实际应用上总给人捉襟见肘、不尽如人意的感觉的原因之一。

机会与挑战

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重硬件环境建设,轻软件资源开发;重教师如何教的培训,轻学生如何学的研究;重政府资金投入的专项,轻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与推广;重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发表,轻应用型理论的研究、梳理与提升。

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全国来讲,北京中小学4M宽带接入率达87%,而一般省平均接入率不到20%,有些省还不到5%。北京市作为首都在硬件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几年连续建设的多个管理平台,从CMIS系统、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网、教师研修网、社会大课堂网等到正在建设中的BDS(北京数字学校)资源平台就是最好的例证。再加上2010年正式启动的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投入的经费巨大,可目前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实际应用”。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又如何针对实际继续加大哪些方面的投入和突破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从理论指导上、政策层面上和实际操作层面上,如何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一篇:利用游戏化学习进行自主探究 下一篇: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