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时间:2022-08-16 07:36:46

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摘 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区域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宜宾学院探索实施以个性彰显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标志的励志人才培养模式、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并牢牢把握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成才环境这两大关键环节,初步彰显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关键词:学生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区域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60-03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讲话中,希望青年学子能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主导学生个性发展的高等教育中具有最基本、最核心的作用。区域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应用人才的重任,探索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一、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时代价值

(一)从区域高校培养对象的特点来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本文所说的区域高校,特指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中新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区域高校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长足发展,在办学规模取得突破的同时,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区域高校已从单纯在本区域内招生发展为面向全国广大省区招生,在根本上改变了生源结构。进入区域高校的学生,高考成绩、生活阅历、综合素质、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明显,表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动态变化特点,相对于长期面向特定区域招生的区域高校来说,这一生源结构的变化显得更为迅猛而突出。从学生求学与自我发展状况来看,无论学生个体还是学生群体都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其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需求及价值取向等,既来自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未来预期等内在因素的驱动,也受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宏观外部环境的引导,特别是就业行业、职业种类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就业多维性,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自我设计与选择提供了更大空间。与一般高校学生不同的是,区域高校学生明显会受到具有区域特征的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因为区域高校始终浸泽着浓厚的区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区域社会发展的综合元素而表现得更为直接、具体和深刻,加重了学生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关注度和期望度,从而促使学生在求学与自身发展方面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特点。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激发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这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的遵循和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的尊重,是彰显教育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关怀。高等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个性化的最终目标,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归根结底取决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日趋多样化的个性差异及个性发展需求的必然回应。因此,区域高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尊重和鼓励培养对象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打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不同发展取向、不同培养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身的教育并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从区域高校肩负的使命来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

1.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区域高校的首要职能。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的调整完善,区域高校所承担的应用人才培养任务将更加重要。教育部2005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对区域高校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关键取决于实施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确立既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有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

2.服务区域社会是区域高校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是区域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区域高校与面向全国服务的部属国家重点院校不同,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区域高校的区域性特征愈来愈突出。这一区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区域高校自身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即是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需要,所培养的应用人才一要能满足区域社会发展对人才日趋多样化的需求,二要能适应区域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人才综合素质及适应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要迈向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拔尖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当今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大了对各类应用人才动态性与多样性的需求,要求区域高校必须担当时代责任,有的放矢地面向区域社会产业发展,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不遗余力地为区域社会发展培养各类急需的应用人才,尤其是满足区域社会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 下一篇:刍议政治课堂上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