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书·乐志》中音乐文献的突破性进展

时间:2022-08-16 06:49:51

浅谈《宋书·乐志》中音乐文献的突破性进展

摘 要:《宋书・乐志》除了记录魏晋至刘宋朝廷中关于祠祀天地、宇宙和正旦行礼音乐舞蹈的沿革、礼制、歌词外,另外还用了大量的篇幅记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民间歌曲、相和歌曲、相和三调、舞蹈的起源、舞蹈歌曲、鼓吹曲、乐器的八音分类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出魏晋至刘宋时期的音乐发展和社会生活,而且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前朝乐志不可比拟的,它对后代正史乐志的撰写作了标志性的框架,是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乐志之一,具有很高的突破性文献考证价值。本文将通过四卷乐志中的最具代表的突破性文献进行考究,进而了解它的突破性文献。

关键词:《宋书・乐志》;文献;突破

前言

《宋书》主要记述的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至宋顺帝N明三年(479年)之间的70余年的历史,而乐志是此期间关于音乐的描述。作者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今浙江武康),南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志序》中指出:“《乐经》残缺,其来已远,班氏所述,政抄举《乐记》,马彪《后书》,又不备续。”①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乐志》所包含的内容作了很大的扩充和改进。《宋书・乐志》在二十六史诸乐志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乐志》中从不同角度突破了《史记・乐书》和《汉书・礼乐志》的成果,因此一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不同方面的突破性文献来考证其价值。

一、《宋书・乐志》中关于音乐起源、发展的文献价值的考证

《宋书・乐志》中关于音乐的起源、发展的记载是《汉书・礼乐志》所未提及的。这些内容表达了沈约本身对音乐起源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感情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昂扬语调即是歌曲,提高或者延长声音的音调就是旋律,由此了解到音乐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就如他在《乐志》中说到:“民之生,莫有知其始也。含灵抱智,以生天地之间。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失之性,不学而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怒则争斗,喜则咏歌,夫哥者,固乐之始也。”②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沈约支持情感起源学说,人心中先有了高兴的情感,进而引起欢歌,这就是音乐的开始。接着就说到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昔有皇嫌卸女,居九成之台,天帝使燕夜往,二女覆以玉筐,既而发视之,燕遗而卵,五色,北飞不反。二女作歌,始为北音。”又有,“周昭王南征,殒于汉中,王右辛余靡长且多力,振王北济,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西河,追思故处作歌,始为西音。”③另外还有南音和东音的创作,作者进一步阐明了音乐的发展即东音、西音、南音、北音的产生。通过这些文字可知音乐起源和发展的概况,以及给后世续写音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这些史料是《汉书・礼乐志》和《史记・乐书》所未提到的,突破了前朝乐志的记载,具有很高的考证价值。

二、《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曲和铙歌的文献价值考证

《乐志》中记述的汉、魏、晋、吴等的鼓吹铙歌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其中乐四中的鼓吹和铙歌歌词都为后代音乐史的研究保存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首次把鼓吹和铙歌的发展完整地记录到乐志中,不仅弥补了前代记述音乐文献的不足,而且为后代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继承提供了基础,从此,鼓吹和铙歌成为了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音乐之一。其中鼓吹歌词有:汉鼓吹铙歌18篇,如《朱鹭曲》《思悲翁曲》《艾如张曲》《上之回曲》等等;魏鼓吹曲12篇,如《初之平曲》《战荥阳曲》《获吕布曲》《克官渡曲》等等;晋鼓吹曲22篇,如《灵之祥曲》《官受命曲》《征辽东曲》《官辅政曲》等等;吴鼓吹曲12篇,如《炎精缺曲》《汉之季曲》《据武师曲》《鸟林曲》等。

这些鼓吹曲的歌词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有的是抒发男女爱情的思念,如《有所思曲》:“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x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它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L!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叟高知之。”④同时也有描写自然风光、慨叹人生、建国史诗等歌词。如“鼓吹,盖短箫铙歌。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可见鼓吹中也有描写建国的史诗之辞。这些歌词和乐曲的关系就像沈约所说:“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尔被之管弦。又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魏氏三调歌词之类是也。”⑤这些鼓吹铙歌的描述和歌词的记录为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三、《宋书・乐志》中关于民间杂曲――相和歌的文献价值考证

在《史记・乐书》和《汉书・礼乐志》中基本上以记载雅乐的发展实况为主,提到民间歌曲的可能性很小。礼和乐一直被认为是治国的必备,如《汉书・礼乐志》中:“乐以治内则为同,礼以修外则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史记・乐书》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⑥“礼乐刑政四达而不备,则王道备矣。”⑦“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至深,其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⑧它们都是把宫廷雅乐和礼放在一起作为主体。而民间音乐却一贯被遭排斥。自秦汉以来乐府的建立,开始搜集民间音乐的资料,将和宫廷燕乐一同记载于乐府机构中,这时民间音乐开始发展并受到重视。相和歌就是被收录到乐府机构的一种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在《宋书・乐志》中有详细的记载。如“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又有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魏世三调歌词之类是也。”⑨从以上可知徒歌是相和歌的前身,后来又发展为相和三调。由此得出《宋书・乐志》中记载民间音乐开始大量增加,开历史之先河,是后代乐志撰写模仿的范本。

民间音乐开始被记录在正史乐志中,开始发展并逐渐增多。如沈约如此写道:“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白头吟》之属是也。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⑩这些民间歌曲的记载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献的数量,而且为以后市民音乐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宋书・乐志》中关于乐器来源和流变的文献价值考证

自古以来关于演奏用的乐器的分类只是稍有提及,而在《宋书・乐志》中却有着关于乐器来源和流变的详细记录。这样的记载不仅突破了前代的正史乐志的记述内容,而且为后世乐器的独立发展和高度成熟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乐志》中清晰地述出了乐器的分类、由来、名称、功能和形制等等。关于分类,“乐器凡八音:曰金,曰石,曰土,曰革,曰丝,曰木,乐匏,曰竹。”关于由来,“笙,隋所造,不知何代人也。”“箫,世本云:舜所造。”关于名称,鼓的不同尺寸就会有不同名称。“鼓及之八面者曰雷鼓、雷。六面者曰灵鼓、灵。四面者曰路鼓、路。”“长丈二尺者鼓,凡守备或者役事则鼓之。”关于乐器的功能,有如此描述:“长六尺六寸者曰晋鼓,金奏则鼓之。”“周礼,金铙止鼓。”“周礼:‘以雷鼓祀天神,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神。’”等等以上关于乐器各方面详细叙述都具有突破性价值。

《宋书・乐志》中的乐器的记载不仅详细而且更丰富了后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内容。徒歌在乐器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为以乐器和歌唱相和的相和歌形式,乐器在促进着徒歌完善为相和歌,乐器之重要就如《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是指在弹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者击节而唱,乃是唱奏并重的一种艺术歌曲。“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由此乐器已经发展为和歌唱并重,进而就出现了乐器独奏。乐器的来源、流变和分类给音乐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从此后作的《乐志》都以《宋书・乐志》作为代表性蓝本,可见乐器的详细记载也是开历史之先河,具有突破性价值。

五、《宋书・乐志》中关于杂乐舞的文献价值考证

《宋书・乐志》中关于杂乐舞来源和流变的记载也是乐志内容之首创。《乐志》中关于乐舞的描写与前代有些差异,它在前代的基础上清晰地分析了乐舞的来源和流变。这不仅使后代可以了解到前代乐舞的来源、舞姿和服饰,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它在各朝代的变化以及与乐器歌唱的结合。关于杂乐舞的来源有这样的描写,“《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f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f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仪式。按琴操有公莫渡河曲,然其声所从来已久。俗云项伯,非也。”关于乐舞《七舞》的舞姿也有详细记载,“鲍昭云:‘七起而长袖。’皆以七为舞也。”“又有《白舞》,按舞词有巾袍之言;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晋《俳歌》又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变。’吴音呼绪白,疑白即白绪。”写出了乐舞的流变。以此作为基础,乐舞和音乐、乐器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充实了民间乐舞和宫廷乐舞,也为隋唐时期歌舞大曲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结语

《宋书・乐志》中记载的文献虽然有的内容是仿照前朝模式,如效法《汉书》重史事的体例,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从黄帝到南朝刘宋时期的音乐史事及一些乐府歌词。但它对乐器来源流变、民间杂曲和杂乐舞的来源流变、鼓吹曲等的记载是首创性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前朝乐志。《宋书・乐志》中这些突破性成果成为后代正史乐志的一个代表性框架,是二十六史乐志中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具有很高的突破性史料价值。(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注解:

① 《宋书・乐志》志序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志第一《志序》 204页 1974年

②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48页 1974年

③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48页 1974年

④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四642页 1974年

⑤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50页 1974年

⑥ 《史记》 汉 司马迁 北京:中华书局 乐书1899页 1978年

⑦ 《史记》 汉 司马迁 北京:中华书局 乐书1906页 1978年

⑧ 《史记》 汉 司马迁 北京:中华书局 乐书1928―1929页 1978年

⑨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50页 1974年

⑩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49页 1974年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54页 1974年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57页 1974年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55页 1974年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57页 1974年

《宋书》 梁 沈约 北京:中华书局 乐一551页 1974年

参考文献:

[1] 《宋书》 北京:中华书局 梁 沈约 1975

[2]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杨荫浏 1981.2

[3] 《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 东汉 班固 1975

[4] 《中国古代音乐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祖襄 2008.5

[5]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汉 司马迁 1975

[6] 《汉书・礼乐志》的著书内容与音乐史观 文化艺术研究 郑祖襄 2011.4

[7] 《宋书・乐志》述评 齐鲁艺苑 潘旭光 1987.

[8] 《晋书》的《俳歌》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上一篇:《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和《金锁记》中曹... 下一篇:王奎山小小说乡村世界的“美丽”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