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问题出发看《局外人》中默尔索的人物形象

时间:2022-08-10 06:57:15

从“身体”问题出发看《局外人》中默尔索的人物形象

摘 要:在近现代哲学语境中,“身体”不仅仅意味着“肉体”,而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拟从“身体”问题的角度分析《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形象特征。“身体”的肉体层面代表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默尔索忠实于自己的“身体”,表现出绝对真实的形象特征;其次,默尔索的遭遇,实际上是他的“身体”被重塑的过程,表现为权力对“身体”的规训,而默尔索对权力规训的拒绝,表现出了反抗的形象特征,从而引发了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身体;默尔索;真实;反抗

加谬曾说,“身体是我的故乡”。在他的代表作品《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形象塑造有着大量关于“身体”问题的话语。在生理层面上,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默尔索忠实于自己的“身体”,表明了他对待世界绝对真实的态度;在更高的意义层面,“身体”与权力交织在一起,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态,默尔索因为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而被判死刑,在这一过程中,“身体”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权力规训,默尔索表现出了极度的平静,甚至冷漠,他以这样反抗的姿态寻找幸福之源。

忠实身体 绝对真实的形象

人们认识“身体”,首先是从传统意义上的肉体开始理解,因为“身体”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桥梁。肉体上的感觉官能,如听觉、触觉、视觉等,这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感性”与“身体”才能够联系在一起。人的身体对外界的第一反应被视为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忠实于“身体”,便是忠实于对世界的第一印象,换言之,就是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当默尔索选择这样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便表明了其形象中绝对真实的一面。

在小说中,主人公默尔索曾直接这样说,“我有一个天性,就是我生理上的需要常常干扰我的感情。”①很多时候可以发现默尔索忠实于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又多是生理层面的肉体,他对外界世界有着强烈的肉体反应,感官上的反应也暴露了默尔索如何看待世界,即面对世界,他绝对真实的展示自我。

妈妈的葬礼是默尔索肉体反应的集中表现。在去妈妈葬礼的路上,“这么一急,这么一跑,又加上汽车的颠簸和汽油味,还有天空与公路的反光,这一切使我昏昏沉沉,几乎一路上都在打瞌睡。”②妈妈的去世似乎对默尔索来说并没有什么,他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他去养老院,与其说料理母亲的葬礼不如说是参加母亲的葬礼。在葬礼上,“我头上是蓝天白云,周围的颜色单调一片,裂了口的柏油路面是黏糊糊的黑,人们穿的衣服是丧气阴森的黑,柩车是油光闪亮的黑,置身其中,我不禁晕头转向。”③默尔索的肉体承受的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导致自己昏昏沉沉的状态。他从来都不掩饰这些反应,自己的身体彻底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恰恰说明了他极其单纯的内心,这种单纯表现出的是默尔索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那就是绝对的真实。

默尔索忠实于自己的肉体,绝对真实的面对这个世界,却发生了一场偶然的命案,这场命案又成了默尔索死亡悲剧的序幕。命案发生前,默尔索处于一种官能上的混沌状态,“每一阵热风扑面而来,我就要咬紧牙关,攥紧裤口袋里的拳头,全身紧绷,为的是能战胜太阳与它泻给我的那种昏昏然的迷幻感。”①肉体的昏昏然与紧张感似乎预感着命案的发生。不仅如此,默尔索的肉体反应一直伴随着命案的发生,俨然成为命案发生的另一个“推动者”。在和阿拉伯人对峙时,默尔索觉得“那太阳和我安葬妈妈那天的太阳一样,我的头也像那天一样难受,皮肤底下的血管都在一齐跳动。”②紧接着,阿拉伯人掏出了刀,“此时此刻,天旋地转。大海吐出了一大口气,沉重而炽热。我觉得天门大开,天火倾泻下来。我全身紧绷,手里紧握着那把枪。扳机扣动了……”③生理上的反应在命案的发生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默尔索杀人更多的是因为瞬间的冲动,这种非理性的身体反应使命案本身有了争议。

默尔索在认识这个世界时,多凭着肉体上的反应诚实地认识世界,所以才有了在葬礼上,他觉得牛奶咖啡好喝,便接过门房的咖啡喝了;他觉得想抽烟了,便抽起烟;在行动时,也是凭着自己感官反应做出哪怕是错的行动,比如杀死那个阿拉伯人。正因为他忠实于“身体”这样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才使他有着绝对真实的形象特征。

规训身体 反抗的形象

在近现代哲学话语中,“身体”不仅是生理层面的“肉体”,而更多的与权力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福柯曾说,“肉体是驯顺的,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④在他看来,从传统到现代,“身体”处在一种被外在权力不断规训和重塑的状态。福柯将这种权力称为规训权力,“这种权力既不残暴,也不残忍,却耐心地、反复地作用于人体各个部分,最终使人体按照它的意愿发生改变。”⑤如果说在这种规训权力下成长的人是“局内人”的话,那么默尔索自然而然成了“局外人”。文本中,默尔索以绝对真实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他不按照社会道德对他的规定而行动,这已经意味着他拒绝外在权力的规训,使其具有了反抗者的形象特征。

在妈妈的葬礼上,默尔索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对他的审判。守灵那一夜,养老院的老人们坐在默尔索的对面,默尔索发现,“他们全坐在我对面的门房的周围,轻轻晃动着脑袋。一时,我突然产生了这么一个滑稽的印象:这些人似乎是专来审判我的。”⑥这样场景在默尔索看来滑稽可笑,但已然揭示了一种规训力量的降临。

文本中有几个无声状态值得注意。当养老院院长说出默尔索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具体岁数时,“大厅里一时寂静无声”⑦;当玛丽说出默尔索在妈妈去世的第二天陪她看一部滑稽电影时,“全场鸦雀无声”⑧;当检察官对默尔索进行道德谴责的时候,“大厅里静寂无声”⑨;在默尔索被宣判死刑的时候,“大厅里就鸦雀无声”⑩。这种无声状态反复出现,值得玩味。无声状态被视为沉默,鲁迅就曾说过“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沉默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力量。这里诸多观众的沉默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压迫力,这种压迫是基于道德、法律之上的权力规训。然而,面对这些沉默的压迫,默尔索表现出了极度的平静,这种极度的平静,既是绝望,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小说最后,“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这是默尔索最后的告白,他坦言自己是幸福的,为什么幸福?因为在遭遇了道德审判之后,默尔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质是荒诞的,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默尔索忠实于自己的“身体”,以绝对真实面对世界,在权力面前,表现出不驯服的反抗姿态,即使最后终究是徒劳的,却使存在本身有了意义。(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解:

① ②③(法)加缪,加缪全集小说卷[M].柳鸣九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33.3.10

① ②③(法)加缪,加缪全集小说卷[M].柳鸣九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29.30.30.

④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54.

⑤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6.444.

⑥ ⑦⑧⑨⑩(法)加缪,加缪全集小说卷[M].柳鸣九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20.45.48.52.54.

参考文献:

[1] (法)加缪,加缪全集小说卷[M].柳鸣九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6.

上一篇:《舞姬》主人公太田丰太郎的矛盾心理分析 下一篇:论余华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矛盾